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whmks

讨论一下直热管交流点灯声音鲜活产生的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5 11: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讨论声音的鲜活,那么首先得先肯定,交流电灯是否真的比直流电灯鲜活。

怎么确认?可以做个实验。

一台素质比较好的300B和一对三分频比较好的音箱。

300B功放灯丝设计两组,一组直流稳压5V,一组交流5V,都把噪音调到最小,然后用一组开关切换直流交流。

三分频音箱,不接低音喇叭。(避免听到哼声)

然后播放没啥低频的音乐,比如弦乐人声等。

找一堆号称交流电灯鲜活的老烧大神过来,蒙上眼睛,一个人在播放过程中,飞快的用双刀开关切换灯丝电源。纪录下各时间段是直流还是交流电灯。

然后老烧大神来确认每个时间段,那个是交流那个是直流电灯。对了50%左右是蒙的,对了80%可以初步认为有变化。

这个测试有谁来搞搞?

不确认是否真的交流电灯鲜活,所有后面的讨论都毫无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5 22: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各位的意见,受益匪浅!我也说说自己的认识,不一定对。
    我认为的声音“鲜活”,是指声音接近现场的听感。因为我们通过录音设备、传输记录介质、重放设备听到的声音,跟现场的声音还是有区别的。犹如罐头或者预制菜与刚刚出锅的菜品相比。
    刚刚出锅的菜品,恰如其分的展现了厨师想表达的意境,无论色、香、味以及口感都恰到好处。随着时间的流逝,菜品颜色陈化、香味物质挥发、味道和口感都会越来越偏离刚刚出锅的状态……如果较长时间之后必须再加工食用,为了恢复早先刚刚出锅的状态,根据不同的菜品工艺可以选择重新油炸、重新翻炒、重新蒸制……特别是在重新翻炒的时候,往往会加一点酒或者醋,来再次激发菜品的香味。然而,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刚刚出锅的状态,只能尽量接近而已。
    我们听罐头音乐是一种无奈的高雅!有条件的都自己养歌舞团和乐队去了!通过技术手段,让罐头音乐在重放时尽量接近现场的听感,成为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可以努力的方向。
    为了方便讨论,我以记录在CD(罐头)里的音频数据为参照,来讨论“现场”和“重放”。首先,需要确定的是,CD音频数据并没有完全记录现场中,人可以感受的所有信息;哪怕在后续的D/A转换、前级、功放、音箱等重放环节都做到“零失真”,我们听到的仍然不是现场的感觉。是不“鲜活”的。
    搞清楚,现场的什么信息没有被记录在CD数据里面,以及在重放的时候如何适当的重建这些信息,将决定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声音的“鲜活”!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6 10: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可以找一间录音室,器材越高级越好,带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去;现场用最昂贵的话筒录下朋友说的几句话,然后立即用录音室的监听系统重放。听到的结果还是会跟面对面听朋友说话不一样。
    我们暂时没有深究其中所有差异的条件和能力!抓重点:大概是声音的高频谐波没有被设备完全记录和重放。于是,在重放过程中,适当的重建声音的高频谐波,会让听者感受到更接近现场的听感,更加“鲜活”。
    在低失真的前提下,适当的重建声音的高频谐波,就是我们即将讨论的内容。这里,“低失真”是对应于CD数据所表达的声音基本内容,应该以尽量低的失真进行重放。“适当的重建声音的高频谐波”,其本质是失真,是CD数据所表达的声音基本内容中不存在的部分,是在后期重放的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的。既然是创造!可操作性就很强了,也成就了千变万化、风格各异的音响器材。
    有人会说,高频谐波听不见,无所谓。其实高频谐波是听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另有验证,此处暂不展开。对于残羹冷饭也能欣然接受的人,其宽容令我敬佩;对于听中波收音机也可以达到快乐巅峰的人,我就是在胡说八道;对于追求完美听感体验的人,我们继续认真探讨和交流。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6 16:2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erain 发表于 2024-1-6 10:16
我们可以找一间录音室,器材越高级越好,带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去;现场用最昂贵的话筒录下朋友说的几句 ...

大概是声音的高频谐波没有被设备完全记录和重放。
在低失真的前提下,适当的重建声音的高频谐波,就是我们即将讨论的内容。
——无论类比模型还是数字模型,其本质都是“模拟”,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模仿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6 16:29: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AVID1668 发表于 2024-1-6 16:25
大概是声音的高频谐波没有被设备完全记录和重放。
在低失真的前提下,适当的重建声音的高频谐波,就是我 ...

只是说数字和监听系外型(波型)模仿得更象些,而类比和传统模拟电路气质(音色)模仿得更象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9: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坛友积极参与讨论,有些坛友能抓住主题,围绕主题内容展开讨论,非常好。
今天购的低频电流互感器已到,所以再测了一下300B在交流与直流点灯下的波形区别,希坛友们继续讨论。

1、交直流点灯的冷机上电波

直流点灯上电波
1直流点灯波.png

交流点灯上电波
2交流点灯波.png

正常工作时灯丝电压电流波
3灯丝工作电压电流波.png

胆机静态输出波
4静态输出波.png

胆机用正弦波测试波,波峰有起伏。
5交流点灯工作波.png

波形放大看细节
工作波放大1.png

工作波放大2.png

工作波放大3.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6 21:0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流点灯比直流声底厚的说法,可能要测量总谐波数变化才能得出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6 22: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管功放,天生具备多项“适当的重建声音的高频谐波”的条件,这是很多人喜欢电子管功放的重要原因。
1、单端甲类电路产生较丰富的偶次谐波失真,这一点有公认,但是不受灯丝供电方式的影响。
2、输入、输出牛能在信号上叠加振铃效应,同样增加了输出信号的高频谐波,也不受灯丝供电方式的影响。
3、电子管,特别是直热电子管工作时,内部结构随电磁效应和机械传导的微振动会叠加在音频信号上,这一点同时受到灯丝供电方式和信号幅值、以及环境震动的影响。
    直热电子管灯丝的交流供电方案,不论是低频还是高频,都可以通过电磁效应持续引起电子管内部结构的震动,这个震动和信号幅值引起的震动、电子管从环境拾取的震动一起,同时对音频信号进行叠加、调制,丰富了高频谐波的频谱。这应该是交流点灯能使声音“鲜活”的原因之一。同时,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不同的电子管结构会有不同的听感体验,屏极材料、灯丝固定方式、玻壳形状……这些差异造就了把玩各种电子管的乐趣。
    以朋友们同机比较过直流、工频交流、高频交流点灯的经验,三种点灯方式的听感确有不同。但是这种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分辨出来(分辨不出来就省很多事);能分辩出来的人,可能也有不同的喜好。各人还是选择自己的喜好的灯丝供电方案吧!就像有的人不喜欢吃新鲜菜,喜欢吃咸菜;有的人不喜欢吃鲜肉,喜欢吃腊肉。
    灯丝用交流供电时,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的感觉是,除了比较“鲜活”之外,还能听到更多的音乐细节。
    “更多的音乐细节”又从何而来?

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6 23:09: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hmks 发表于 2024-1-6 19:39
谢谢各位坛友积极参与讨论,有些坛友能抓住主题,围绕主题内容展开讨论,非常好。
今天购的低频电流互感器 ...

非常有价值的测试实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7 06: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7 08: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基本支持电子管区两位版主的论点.

但却为楼主提供完全不同的成因出发点,去修正楼主企图证实己经测量到两种供电得出不同的波型

差异的新说,无关版主身份,希望平等讨论,用力拍砖.

直热丝机械强度远远低于成筒型的阴极,在间歇供电的交流状时,或许有某刻其机械强度跌到比较低.

这时,在发射几十瓦的强大电流,其受汛号电流冲力是[吉他放大器用的弹簧颤音器]上受几毫瓦功率达千倍

以上,而产生与[弹簧颤音器]类似的的颤动,而不是工频的交流声,不过怎么说扁钨丝灯丝的机械强度大,

长度短,远远没有[弹簧颤音器]那么活泼调皮颤音幅度那么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7 11: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意外感到惊喜,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听音乐时也不例外。一旦在熟悉的音乐中,发现往常不曾听到细节,往往让人兴奋。我把种兴奋的感觉也归于“鲜活”之列;因为在现场,我们听到的大多数声音都是意外!大脑的兴奋状态跟听罐头音乐不同。所以,使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让大脑进入接近现场聆听的兴奋状态,也是听感“鲜活”的另一面。

    下面用一张有关视觉的图片来揭示“交流点灯能听到更多音乐细节”成因。

鲜活.jpg

    由于地球弧形表面的影响,在观察位置和小船高度确定时,我们能看到的极限距离也是确定的;超过这一极限距离,我们就无法看到桅杆的顶点。但是,在有波浪的情况下,上述极限距离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或者说,在极限距离之外,如果小船随波浪起伏波动,我们还是有可能看见小船时隐时现的顶部。看到和看不到有本质的区别!
    由于听觉阈值的影响,在听音者和音量确定时,能听到的极限低电平信号也是确定的;低于这一极限电平的音乐信号,听者无法感受到。但是如本帖66楼第4张图片揭示的情况,音频信号受到某种交流信号调制时,上述极限电平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或者说,在极限电平以下的信号,随着交流调制信号的波动,听者还是有可能时不时的听到。听到和听不到有本质的区别! 这应该是交流点灯能听到更多音乐细节的成因。

    这种小信号被“托举”的效应,正弦波可以做到,方波是不行的!原因请看下图,红线为正弦波、蓝线为方波、绿线为直流,我就不做详细解释了。

xianhuo1.png

    那些用高频方波交流点灯的方案,除了增加巨量的谐波干扰(因为超过了“适当”的范围),就是点了个寂寞

    暂时写到这里,以上多是定性的分析,是自己对交流点灯音质特色成因的一点思考。根据我的思路,是可以使用仪器进行定量分析的,等有机会再续!

    期待大家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2: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erain 发表于 2024-1-5 22:11
看了各位的意见,受益匪浅!我也说说自己的认识,不一定对。
    我认为的声音“鲜活”,是指声音接近 ...

谢谢你参与讨论,不过这种比喻并不恰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2: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DAVID1668 发表于 2024-1-6 21:07
交流点灯比直流声底厚的说法,可能要测量总谐波数变化才能得出结论

谢谢参与讨论,谐波也粗略测过,二者没有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2: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erain 发表于 2024-1-6 22:14
电子管功放,天生具备多项“适当的重建声音的高频谐波”的条件,这是很多人喜欢电子管功放的重要原因。 ...

谢谢!写了一回又一回,辛苦了。最好有点干货就更有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5-17 17: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