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6-7 14: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peter 于 2022-6-7 14:09 编辑
这个电路做为一个兴趣性质的实验,前前后后也拖了两年多的时间,很多的方案和问题也都考虑过。针对你说的几点,我说说我的想法。
第一,你建议用一级BJT做跟随器,简单到是很简单,但实际上一级恐怕不足。因为前面管子的负载是几十K,后面栅极负载可能会低至几百欧,而且要求电流要求瞬间要达到50MA,工作电压不低于50V。要满足这样的工况,可能需要一个中功率达林顿、或者5551或者场效应管复合一个功率管,再或者就是一个胆复合一个功率管。从安全角度和元器件来源方便考虑,我选择了后者。别的方案当然可以尝试,只要满足上述要求,会者不难,并不神秘。
第二,在做单端时,跟6P1\6P6P\6P14等相比,首先从规模上,6N7P内部并管后,总屏耗是12W,这正好跟上述小管相当,在最大音量上基本相当,6N7P略强。其次是从最影响听感的失真度来比,五级管和束射管单端末级失真度最大达到7%,而6N7P单端末级的失真度很低,粗略估计低于1-2%,两者即使都加上负反馈进一步压低失真,后者的最终结果也远远优于前者。所以6N7P的声音更加耐听,往醇厚的方向上更近了一步,更加接近一些左派直热三极管的声音表现。再次是从内阻上相比,上述小管的内阻在20K-60K不等,即使考虑加上负反馈,阻尼系数也远低于1。再看6N7P,单管内阻10K左右,并管是5K,加上负反馈以后内阻降为低于2.5K,阻尼系数达到2以上。单就这方面看,6N7P并联单端对喇叭的控制力要高出许多,对音箱的适应性更好。实际的听感感觉低音更加浑厚和有力。当然,上述小管作为纯左派管子,装制简单,线路成熟,非常适合新手入门。6N7P单端则线路稍显复杂,对技术稍微有点要求。但多一份投入则有多一份收获,想让音质上一个台阶,不能老停留在一装即响的阶段对吧。
第三、很多人先入为主,一看见用五级管就觉得噪音高,但增益也高了啊,只用一级就满足了整机的需求,实际的噪音并不高,我实际测量静态时整机输出只有1.5mV的噪音,几乎不可耳闻。当然这里第一级用高U三极管也是一个选择,后面跟射随器,只要贝塔足够高,也行。懂行的人自然懂得如何变通。
第四、阴极电流确实是屏流和栅流之和,也不是不可预测,栅流只在音量最大时有一个波动,严格来说会影响阴极电压。但是我这里采用较大的阴极电容来克服这种波动,实际上我也用指针表监视阴极电压的稳定性,在最小和最大音量对比时,这个电压变化极为微弱。相信这一点扰动,经过负反馈的校正,是不至于产生多大的失真的。如果真的介意,是可以采用较大电流的稳压管的。例如17V-20V稳压管,额定稳压电流100mA能够满足。
其实拿这个电路去跟6P1单端相比较,那目光太短浅了。往远处看,如果这个线路玩出经验,那下一步,6N7的哥哥、姐姐们(811、805、813、211、、、、以及有左右通吃意愿的旁门杂管)是不是也能照方抓药?稍加变通就能搞定,甚至把300B也能推到正栅压,充分释放潜力,也不是不可以。而这一切,都是以前纯粹用电子管很费劲才能实现的,,,,,,这才是我花费精力思考和试验这个电路的本意。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个大机机,一个6F1或6F2,推动一个805,中间没有什么功率管做中介,不要奇怪。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