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17 17: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这个称呼不敢当,咱们是同学。
之前的那个电路负反馈形式是比较流行的做法,其中有一个弊端就是输出牛作为一个在高低两端频率特性起伏较大的器件参与到负反馈回路,当电路的富余增益较多时,会使电路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例如在低端,随着频率降低,输出牛的输出电压逐渐减小,负反馈给前级的电压也会减小,于是前面的电路增益会自动加大以补偿这个减少,造成末级的输出对输出牛的初级电压超标而削顶,形成较大的低频失真。
为了避免这种失真,就要想办法将输出牛放在负反馈环路的外边,或者至少,让它参与的程度不要太过,于是后来改进的电路就是这种思路的落地。即从末级的屏极对前面形成环路负反馈,这个即使深一点也不会有大的负面影响,仅剩少许的富余增益给牛后到前面的负反馈,稍微平衡一下牛的频响不平整度。这两个环路的负反馈在设计时已经经过考虑,以前面为主,后面为辅。有些电路搭配,基本上前面实现负反馈以后,没有多余的增益给第二个环路,于是干脆舍弃掉后者。所以在实际制作中,可以根据听感适当选择断开后一种负反馈。
一点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