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3-11 09: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很高兴您的质疑,使我能从中去思考和提高自身的修为。我不是专业理论学者,只能从自己的知识层面中,与您谈及有关问题。
本版是矿坛的技术版区,来此浏览和发帖、回复的人,都是对晶体管收音机技术有一定的认知度。言称“门外汉”,则是您太谦逊。何况您谈及的5个问题都很到位,说明您在晶体管收音机方面,还是很有研究和见地。
1.变频用9018,容易引入干扰。
S9011—9O18系列是国产中最廉价的通用产品,原因是工业应用量最大。
变频级对三极管的要求在于特征频率高,而特征频率高主要表现在结电容小,能工作在较高的频率。结电容小的晶体管,其噪声系数也低。9018在9O系列中,特征频率最高。具体的电气参数可在网上查询。
“引入干扰”,我的理解是容易收到干扰源。 当然,灵敏度越高的机子对任何信号源都是非常容易引入的,但高性能的机子能分辨细微的频率、选择有用的电台信号进行放大。比如超外差式就比直放式受电磁杂波干扰大,这无论9018是否使用在这两类机型上。
也许您想表达的意思是9018容易产生底噪和自激。这个问题与晶体管放大倍数有关,更与工作状态和振荡线啳关系密切,甚至元部件的布局和布线都容易引起这类问题。这并非某一型号晶体管的特征。
或许,您还能枚举个型号的管子比9018还好,这确实如此,常见的就有2SC3355,我花6元包邮买了50个。而且,我在超外差机和直放机上折腾过无数次,几乎对比过我所有的,十多种型号的晶体管。本人一贯的好奇心和晚年的无聊,驱使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折腾。这种近于痴迷的状态,只有正在处于寂寞晚年的人才能体会。 这是无奈,也是医治病痛和烦恼的良药,还是自我救助的手段,对老年痴呆的恐惧,会迫使很多理性的老人,去肆意活动自己的脑细胞。何况现在的元器件如此丰富和低廉,不折腾,对得起少年时垂涎欲滴的欲望吗? 在折腾中,有金钱买不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当然也有失败的苦恼,然而这些苦恼又促使你不断地去折腾,去再折腾。 老人的快乐和身心健康,就是儿孙们最大的幸福,不给他们添乱和加重负担,就是我们对他们尽孝的回报。 跑题了,不好意思。
再说,使用通用型常规材料进行实作,也是常理。用普通元件作出更好的效果,不就是您我不断追求的目的和愿望吗?
所以,“容易引入干扰”的问题,仅仅是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而不是9018的问题。
2.用LED稳压比较耗电。
耗电与否,在于电路元件的数据计算和应用。在本机中,白色高亮LED作稳压管和兼电源指示,其最大工作电流等于流经R17的电流,而Ir17=(EC-稳压值-Vr16)/r17。有点绕弯了,直接交代一下最初设置:预置总静态电流10mA,其中8002芯片6mA、变频0.4、中1 0.5、中2 0.5+0.6,剩余是稳压管的,流过R16的电流合计4mA,Vr16=100欧x4mA=0.4V,R17应降3.7V-稳压值2.7-Vr16的0.4V=0.6V,R17=0.6V/1.5mA=400欧,保守一点,取小不取大,因为要考虑到电池使用后的压降,所以取了330欧,既是这样,稳压管的电流也低于2mA,其耗散功率小于5.4mW,如此低的功耗是同等稳压管和指示灯,无法并肩比较的。何况,高效节能正是新型LED的特征。不论民用和工业照明,白炽灯、日光灯正在被LED灯所取代。
3.未级用互补放大,工作点变化大,不利中频稳定。
您大概指的是中放2吧,这种电路是NP复合级联放大,源于复合管。不同类型的NP共发射极+共发射极复合管的功率增益,大于同类型PP或NN复合管,更大于常见的NP共发+共基电路。把这种NP共发射极+共发射极复合形式用于中放电路,也许我是第一个吃螃蟹,或者第一个表明吃了螃蟹的人。NP共发射极+共发射极复合常用于功放,就是您所说的互补放大。这虽然是不见经传的旁门左道,但实际的效果不俗。强劲的功率增益给后级检波提供了很大的动力,这就使很多玩友追求的大动态效果,轻而易举地得到。
工作点变化,应当与频率稳定无关,比如中放1在AGC作用下,变化了数倍甚至数十倍。何况本机NP共发射极+共发射极复合级联电路,工作于中放2的甲类状态,也无AGC左右,随信号偏移很小。
4.陶瓷滤波应放在第—级,有利带频。
您大概说的是有利于频带宽度吧,陶瓷滤波器的频带宽度是限定的,波形很陡,有很好的选择性。若不用中周,作免中周中放时,在调台时,会在电台频率两侧出现明显的失真,使人感觉怪怪的——这并非我一人之窥见,不少矿友也发现了。与中周结合后,缓解和消除了这种视象,而且可以弥补陶瓷滤波器的频带宽度限定范围,明显地改善了音质。实作证明:把陶瓷滤波器放在两个中周的中周,这种改善更加明显。
爱折腾的人,总爱颠三倒四地做实验,敢于做别人不做的,和敢于想别人不想的问题,不然会失眠,长夜难熬……
5.检波与AGC常数过大,音质变劣。
RC时间常数与音质的问题,关乎音率的缺失和衰减,这是一个传统理论与主观感知的问题。听觉因人而异,对20HHz-20000Hz的辨别力,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对响度的听力更是千差万别。老人与儿童、男人与女人,盲人与正常人,先天的敏感和后天的养成,个体差异很大,完全雷同极少。我们相信传统的理论,但更注重实际的效果。元件数据不是铁定不变的,人更是善于思考和辨证掌控事物的。我这些数据曾经几个玩友听过,各说不一,但多数认为高音过强,需要加大电容才顺耳。而我年龄大了,听力下降,对高音迟钝,需更多的高频率响度才行。岁月不饶人,上帝对我这个曾经以听觉谋生的人,也同样不会手下留情。
C7、C8用过102、222、472、103;C5也用过10UF、20UF;R13、R12改过无数。甚至每一个电阻、电容和晶体管、集成芯片都作过计算、测定和数值调整和调换。这个馅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看似简单的电路改了又改,稿图以十计,把一个layout60设计软件运用得比筷子还顺手,电路板就做了5种……。
我的实验数据也仅供玩友参考,大家都可以对收音机的各个元件数据,作一番调整、修改和计算与验证,从中体会其中的奥妙和规律。如同任何电路和元部件可分解、组合一般。去粗取精,适而用之,不适者改之。只凭自己的感受和实践,不追风捧月,不人云我云,不僵化自闭,客观地对事、对物、对人、对自己。我认为,这样才不枉为一个讲科学、务实事的无线电爱好者。
啰 啰唆唆说了这么多,不知能否应对您的提问?若还有质疑,请不吝赐教。更欢迎更多的玩友共议共享,谢谢!
|
评分
-
8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