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 发表于 2025-4-10 15:55:54

信号从栅极输入可以,从阴极输入也可以,同时从栅极阴极同时输入也可以,自偏本质上就是同时输入,阴极信号取自屏流在RC并联负载上形成的信号,所以另一个帖子讨论阴极电容,也就是讨论管子的另一个输入电容,只是输入的方式不同而已,不是来自于信号方向的耦合,而是来自对地信号的耦合,要求都不能太差。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0 16:01:28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4-10 16:05 编辑

有些东西就像A B C D 这些换成中国的就是甲乙丙丁,可不可以用子丑寅卯呢?也是没问题的,只要开始了大家也就一直沿用下去,就成了某种默认的约定,甲类就包含甲类的所有,然后再这个范围内再细分就可以了,真没必要吧A类拆分纯甲和偏甲,多整一个这样的东西出来难道称A3类么,让他包含在传统A类的概念里就好。偏压理论上都是定义它不会变化的,而实际的变化是现实达不到理想状态,所以显现出固偏和自偏的一些现实差异,但以此把A类拆分成两种那就真的没有这个必要。

丢丢 发表于 2025-4-10 16:12:25

所以输出+150V/-150V和+10V/-290V都是单端甲类放大器,没必要做区分。

丢丢 发表于 2025-4-10 16:22:55

我提个问题哈,脑筋急转弯,假设300B在3.5K初级,输出+10V/-290V,这时候DC输入失真仪的THD失真读数超过90%,但是在4Ω负载端测得的信号是完全对称的,失真小于5%,那么到底哪个失真数据是真实的?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0 17:26:47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4-10 18:46 编辑

丢丢 发表于 2025-4-10 16:22
我提个问题哈,脑筋急转弯,假设300B在3.5K初级,输出+10V/-290V,这时候DC输入失真仪的THD失真读数超过90% ...

你这个说法我能理解你的意思,就是整体波形是按线性形状放大的,但参考点不同。这明显的就是参考零点导致的问题,但我觉得次级也不会是5%,因为次级也是有零电压点作为参考点的,但波形样子是对的,这里就有点问题了;P ,其实喇叭运动零点也是按次级信号零点作为运动基础的,最后负还是运行了-290V,正只走了+10V,最后出来的正负声压就完全不对了,这也是失真,并不会因为样子看上去一样就认为没失真。这也涉及到喇叭的机械零点的问题。次级没信号电压为零,那么喇叭这时也停在机械零点上,因为没电呀,不正也不负。但是如果这时次级出现正或负的波形都会牵引着音盘往相反方向移动。结果可以想象,实际上是不存在这种波形的,中点不对波形必然不会是原来的样子

丢丢 发表于 2025-4-10 19:49:43

本帖最后由 丢丢 于 2025-4-10 20:00 编辑

假设一个摆动范围为+150V/-150V的300B单端功放,播放一个鼓声信号正半周部分,输入+1V的峰值,低音喇叭向外蹦出1CM。

现在另一个+10V/-290V的300B单端功放,由于输出牛的直流归零作用,也播放这个+1V的鼓声信号正半周,你会发现,在>+0.5V以上这部分信号,低音喇叭也是向外最多蹦出1CM,但是0V——+0.5V这一段,喇叭本身也应该向外蹦的,但是因为输出牛的归零作用,喇叭实际上诡异的向内缩了,跟放大器信号输入的极性完全相反。这个动作实在是太毁三观了,它哪怕待着不动也好啊,他居然会反着方向震动。这时候你还觉得它THD<5%?

完全走形了好吧;P 但是用失真仪做正弦波波形测试,THD确实<5%。

这就是二十几瓦300B实际的工作状态。这也是我想把甲类要分成纯甲类和偏甲类的原因。

whmks 发表于 2025-4-11 10:03:37

      再来一张自偏与固偏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中的波是指输出波。
      看了下面的示意图后再想想有没有必要把二种电路区分开(因有些坛友认为同是甲类就不要分了)。
示意图

图的说明
一、上部分是自偏电路的设定与工作原理。
       功率管的栅极是地,工作时受栅地和阴压的限制,正常工作(交流)电流只能在限制区域内运作。工作的中点在1/2电流处。
    由于栅地属于硬限制,绝不能突破。但阴压属于软限制,可有少量突破。所以在额定功率和失真下,工作电流也会上升一点。如300B到8W约有几mA的升幅(可能有5mA左右的升幅),因此,有些老烧说300B只有6W功率是有道理的,当超过6W左右就会有电流上升现象。在实测和仿真上都能证实电流略有上升的现象。

    二、下部分是固偏电路的设定与工作原理。
       功率管的阴极是地,是硬限制。栅极电压无限制,仅受0电流限制(但不可能用到0电流),因此固偏电路仅受屏阴电压限制。
    1、工作中点不在设定电流的1/2处,而是在设定电流向下一点,向下多少与浅偏和深偏有关。假如设定电流为65mA,浅偏的工作点在55mA处,深偏的就在60mA处。
    2、图中分上下二个区,下部是甲类区,在设定电流内(是功率转换的低效区),上部是乙类区,在设定电流外(是功率转换的高效区),所以能超出自偏甲类的效率。
    3、由于乙类区在高电流区,输出电流越高,管子栅极的推动电流也是越大,所以推动信号的推动力要强。常用的阻容耦合结构推动力较弱,因推力不足而出现圆顶性谐波失真,用有源跟踪的推动力强而且失真小。
    4、自偏与固偏在音色上肯定有一定区分,也不能说那一个好与不好,属于风格性差异,但功率肯定固偏的大。
    5、在制作上自偏的容易,固偏的就难一点。
    上述不对和不到的地方请坛友们纠正和补充。

jupeter 发表于 2025-4-11 10:49:19

按照书本上的定义,单端还是只能甲类,或者甲2类,根本不存在乙类区,楼主的研究成果自成一派,建议最好还是跟书本结合,统一一下名称,以免后来者迷惑。:lol

whmks 发表于 2025-4-11 11:46:43

jupeter 发表于 2025-4-11 10:49
按照书本上的定义,单端还是只能甲类,或者甲2类,根本不存在乙类区,楼主的研究成果自成一派,建议最好还 ...

       这不是我自成一派,早就有定论。全世界关于胆机的书是否你已全看过,没看到就不存在?不要问是那本书,自己去找。
       再说国外也有名机用固偏电路达到更大的功率,就是甲乙类单端,即使推到A2也是甲乙类。
      如果你会用仿真去细心研究一下电流的变化、推动电流的变化、效率的变化等。
      不要抱着一本只说甲类的书就认为全部胆机都一样。
      我们都在学习,包括你,知识是永远是学不尽。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1 12:36:19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4-11 14:34 编辑

丢丢 发表于 2025-4-10 19:49
假设一个摆动范围为+150V/-150V的300B单端功放,播放一个鼓声信号正半周部分,输入+1V的峰值,低音喇叭向外 ...

自己去细分这个没有问题,但逃不出甲类的框架,甲类本身理想时就是正负对称的,而事实上所有甲类后级输出都是不对称的,那么不对称到什么程度才定义是偏甲类呢?总得有个界限才能纳入科教文之中,没有界限,那两者就没有明显的不同,就不能正确划分类别。自偏甲类是因为在电流上升的正半周不断地为阴极电容持续充电导致输入正信号越大,负偏压越深,这个问题换一个小一点的阴极电容就会明显察觉得到,最后屏流由原来的不对称反而变得更加对称了,因为负偏压的增加压制了屏流的增长。当阴极电容极大,输入20hz信号大信号电容两端电压都能纹丝不动时,这样阴极电容两端电压基本是恒定不变,这就转变成与外置固定偏压一样的效果,就是我前面说的阴极部分用电池代替的结果一样的结果,这时偏压恒定,就再也不会有正半周被增加的负偏压所压缩的情况,正半周有了更大的屏流输出,也就有了更大的功率输出。这本是偏压稳与不稳的问题,而不是甲类本身理论架构的问题。你要是制造一个跟随信号合理飘移的偏压电路那就是发明了滑动甲类了,但他还是甲类。这些来来去去都在甲类的理论基础中,都只是偏压稳不稳导致的现象。本质与管自身无关,固定偏压其实就是释放胆管本性的电路,只有这样,才能完美符合电子管的特性曲线。但固偏就一定不对称吗?这个跟负载线选取比那选用种偏压关系更大。同样负载,固偏比自偏功率稍大是因为正半周电流没被压缩所以稍大于自偏,反过来自偏把原来正半周可上升的电流压了下来,所以功率略小于固偏。这本来就是正常现象。由于对称度不同声音上也有着不一样的听感,固偏更加干脆有力。自偏总是有点软的感觉。同样啥都不变的情况下,自偏机随阴极电容的加大比如平常的220uf加到2200uf,应该机能看到自偏压电路出固定偏压的功率结果。另外阴极电容的存在其实具有一定对信号压缩和改变上升速率的作用的,所以阴极电容容量品牌等多方面结合,也是胆机整机校声经常会改动的部件。220Uf,并个0.2uf的电容正常应该说千分一的影响应该不影响听感吧,而事实听感上反应极大。

jupeter 发表于 2025-4-11 13:23:45

whmks 发表于 2025-4-11 11:46
这不是我自成一派,早就有定论。全世界关于胆机的书是否你已全看过,没看到就不存在?不要问是那 ...

你说的很对,我非常赞成,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正确的”知识。:lol

丢丢 发表于 2025-4-11 23:19:24

本帖最后由 丢丢 于 2025-4-11 23:26 编辑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11 12:36
自己去细分这个没有问题,但逃不出甲类的框架,甲类本身理想时就是正负对称的,而事实上所有甲类后级输 ...

我个人对纯甲类的定义是正负半周误差不超过10%,即电子学里常用的“十一”定律。确实没有哪本书里写过,但是十分之一即-20DB,是常用的可容忍的一个误差极限。

任何人都可以因为自己没有正负半周误差界限设定,而把所有甲类都归结为一个大的总称叫甲类,这是你的自由我无权干涉。但我这里会有明确的界限,这便于我在设计所有放大器时控制最终输出的DC偏移量,利用听力的掩蔽效应,使人耳听到的鼓声不至于跟实际的鼓声比起来差别太离谱。

同时我也建议职业电声设计人员,以及从事HIFI音响的烧友玩家,仔细考虑甲类的分类建议,根据自己的听音要求制定自己的分类界限。不是说不能够超越纯甲类,通过增大不平衡工作区域增大动态,但是至少明确知道自己的机器,在几瓦以内是纯甲类,几瓦以上是偏甲类。

从不停留 发表于 2025-4-11 23:59:55

说了那么多,看到了一些奇怪的结论,本人学识粗浅,只好把我的超级300B在24W输出的示波器波形奉上,以资研究:

先上个全貌,这里有7722显示的8R假负载得到的Vrms, 13.96V,因此24W不需要怀疑。


再把示波器的局部图贴上,看看是否有所谓的什么某个半波被压缩,某个半波被拉长的现象,同时示波器也有峰峰值,可以跟7722互相验证输出功率:



丢丢 发表于 2025-4-12 00:10:20

从不停留 发表于 2025-4-11 23:59
说了那么多,看到了一些奇怪的结论,本人学识粗浅,只好把我的超级300B在24W输出的示波器波形奉上,以资研 ...

你测一下输出牛初级,示波器切换到DC输入。

从不停留 发表于 2025-4-12 00:13:25

解释一下,7722显示的是1khz,输出13.96Vrms, THD+N:4.09%。

示波器直接看就行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正确认识单端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