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小鬼头

合作设计基于mcu的数字式电容ESR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0:50: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bbey_tom 发表于 2023-3-30 08:26
感谢推荐,这个片子确实还不错。
以后有需求我可以用一用。


我现在心意已决,不再考虑负电源了。

因为采用专门ic,又多一个特殊器件。

如果不用ic,又要耐用,那就要使用陶瓷电容等。但这里工作电流比较大,不允许取小容量的。而大容量陶瓷电容的可靠性又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0 10: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yjmwxwx 发表于 2023-3-29 10:49
我想了个电路,但是仿真不能工作不知道为什么,其实不用模拟电路整流,ADC直接采集正弦波就行了

R9改成9 ...


你看频率,应该是自激了。
把9K换成10K的可调电阻,然后从任意阻值调整到90%,它大概率会正常;保持90%不动,停止、再重新运行,“故障”大概率会重现。把9K换成8K、10K重复上述过程,也是一样的。

可能是反馈过深,但只有起振的瞬间才满足自激条件。不过,仿真毕竟只是仿真。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0 10: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鬼头 发表于 2023-3-30 10:19
既然你问到,那我先把高频稳定性问题研究放后一点。

因为这些涉及到测量范围问题,而测量范围又与电 ...

这个考虑到AD的输入阻抗(约40kΩ)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2: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鬼头 发表于 2023-3-30 10:19
既然你问到,那我先把高频稳定性问题研究放后一点。

因为这些涉及到测量范围问题,而测量范围又与电 ...

U1B的输出摆幅算漏算了1只二极管压降,因为正负方向各有1只二极管串入,而我只计了1只。应该为:

1、改以300mV计算二极管压降,2只的压降为600mV,所以,在U1A输入200mVp-p信号时,1200mV加上600mV,U1B输出处的摆动为1800mVp-p。

2、特殊要求情况下,也只能让U1A的输入信号放宽至大约为430mVp-p。相应地,此时的测量上限,由原来的20欧(19.999欧)提升至43欧。

3、如果运放是采用9V供电,考虑到电池使用寿命末期只有7点多V,以及扣除非RR运放的输出级约正负各1V的压降,实际可用的输出摆幅动态大约只有5.2V。按这样计算,特殊要求情况下,放宽后的测量上限大约可提高到77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2: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abbey_tom 发表于 2023-3-30 10:58
这个考虑到AD的输入阻抗(约40kΩ)了吗?

基本算是考虑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4:38: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鬼头 发表于 2023-3-30 10:50
我现在心意已决,不再考虑负电源了。

因为采用专门ic,又多一个特殊器件。

我刚才又在想那个利用单片机产生带dc偏移的激励信号的方案。

因为现在电路中,驱动运放输出端与基准电阻之间已有有电容隔直,前面担心的驱动电流过大问题已解决。

只可惜,只有驱动运放U1A的相关元件(大约3只)可省去,整流运放U1B那里的五六只元件还不能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0 14: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yjmwxwx 发表于 2023-3-29 10:49
我想了个电路,但是仿真不能工作不知道为什么,其实不用模拟电路整流,ADC直接采集正弦波就行了

R9改成9 ...

U1 电路加偏置方法不对,波形肯定削顶了。U2 改R9直流偏置就跑了,也不能工作

电路.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4:55: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鬼头 发表于 2023-3-30 14:38
我刚才又在想那个利用单片机产生带dc偏移的激励信号的方案。

因为现在电路中,驱动运放输出端与基准电 ...

省了3只元件(2个电阻1个电容),但要获得固定偏移,至少还得有1只电阻上拉。又因为我需要多种激励电平,很可能最后的收益仅为1只电容。

先这样,暂时放一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30 15: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abbey_tom 发表于 2023-3-28 11:43
MCU的引脚很多,
本项目无须节省。
至于其GPIO,

你这里说MCU的输出端,有开漏(漏极开路)输出方式,那么,在这种输出方式里面,是不是又可以在下面2种之中选1种来工作呢?

1、上臂管(P沟MOS管)不工作,仅下臂的N沟MOS管在工作。N沟MOS管在MCU的控制下,或导通,或截止。

2、下臂管(N沟MOS管)不工作,仅上臂的P沟MOS管在工作。P沟MOS管在MCU的控制下,或导通,或截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0 15: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闻太师 发表于 2023-3-27 13:36
我也注意到这点了,很多电解电容手册给出的标称ESR都是在120Hz频率测得的,不理解为什么很多ESR表为啥 ...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类不能分测实部和虚部的简单电路,要求 Xc足够小到可以忽略,自然需要频率很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0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这个帖子很热,凑个热闹。
现在很多单片机可以在1.8V-5V电源下可靠工作,就是说使用软包锂电给单片机供电不需要稳压,我觉着使用单片机加TFT液晶屏是个可以考虑的方案。如果需要,软硬件工作我可以完成,所有的数据处理由单片机计算就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0 16: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bey_tom 于 2023-3-30 16:41 编辑
小鬼头 发表于 2023-3-30 15:11
你这里说MCU的输出端,有开漏(漏极开路)输出方式,那么,在这种输出方式里面,是不是又可以在下面2种之 ...


我的理解:
STM32的GPIO作为输出,
只有两种输出方式(另两种复用方式只是选择通片内外设做输出源,但端口输出结构不变,仍为如下两种之一),
一是推挽,就是上下两个管子交互工作,一推一拉,确保高电平和低电平的输出能力;
二是开漏,相当于晶体管的OC方式。

我想您可能感兴趣的是后者这种开漏输出方式,
开漏的情况下,上面的P-MOS管不工作,始终处于截止状态,
只有下面的N-MOS管起作用。
如果CPU 写入的是逻辑“1 ”,则N-MOS管也将处于关闭状态,
此时I/O 端口的实际电平将由外部的上拉电阻决定(可高可低,如上拉高至5V以上应该都没有问题的)。
如果CPU 写入的是逻辑“0 ”,则N-MOS管将处于开启状态,
此时I/O端口的电平被导通的N-MOS管拉到“地”的零电位。

在输出部分工作的同时,输入部分是可读取端口实际状态的。
假如CPU写入的是逻辑“1 ”,因此时I/O 端口的实际电平由外部的上拉电阻决定。
如果实际端口被外部下拉到0,则会读取到0(即可能出现写1读0的情况);
如果被外部上拉至高于2.4V则都会读取到1

可见,开漏输出无法真正输出高电平,
即高电平时没有驱动能力,
需要借助外部上拉电阻完成对外驱动。

开漏输出特性的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很方便的调节输出的电平,
因为输出电平完全由上拉电阻连接的电源电平决定。
所以在需要进行电平转换的地方,非常适合使用开漏输出。

btw, 开漏输出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实现"线与"功能,
所谓的"线与"指的是多个信号线直接连接在一起,
只有当所有信号全部为高电平时,合在一起的总线才为高电平;
只要有任意一个信号为低电平,则总线就为低电平。
而推挽输出就不行,如果高电平和低电平连在一起,会出现电流倒灌,损坏器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0 16: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深技术 发表于 2023-3-30 15:43
发现这个帖子很热,凑个热闹。
现在很多单片机可以在1.8V-5V电源下可靠工作,就是说使用软包锂电给单片机 ...

欢迎参与,
提供宝贵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0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辈只有等着出套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0 17: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鬼头 发表于 2023-3-30 10:50
我现在心意已决,不再考虑负电源了。

因为采用专门ic,又多一个特殊器件。

真折腾,你们折腾的时候我随手做了个和 TT 方案不同,我的原创方案的 MCU ESR 表

lcesr4.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9 00: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