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26 16: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213楼
仔细分析起来引起抽头线圈Q值下降可分成三种情况:
1.抽头未剪断未上锡。
2.抽头未剪断上锡了。
3.抽头剪断后焊在一起。
我的实验也是按这三种情况分别做的,之所以要分别做是打算找出线圈抽头后Q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从实验结果看上述三种情况都会引起Q值下降。在实验中,线圈A与线圈B用同样的线、同样的骨架、绕同样的圈数、放在磁棒同样的位置、在同一频点上测试,两个线圈的区别只是线圈B在20、25、30、35、40、45、50匝各处共抽了7个头。下面就这三种情况分析Q值下降的原因:
1.在抽头未上锡前测试线圈A的Q值是235,线圈B的Q值是220,因抽头引起Q值下降率是(235-220)/235=6.4%,这时虽然抽头了可导线的结构并未破坏,导线克服趋肤效应的状态未发生改变,但由于抽头部分的导线并为参加螺旋绕线,我们知道导线即使不绕成线圈也是有些电感的,按理说这部分导线自身的电感对线圈的总电感量也是有贡献的,可是情况并非如此,值得注意的是线圈中相邻两圈导线中的电流总是相同的,而在抽头部分的导线对折的两边的电流方向总是相反的,相邻导线相反方向的电流使得导线由这一电流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了,这使得这部分导线残存的电感也没有了,所以抽头部分的导线对线圈的电感量几乎没有贡献。我们还知道一个具体的线圈对交变电流的阻抗主要分两部分,即电抗部分和电阻部分,对一根导线也是一样的,可是对抽头部分的导线由于磁场的抵消,电感部分几乎没有了,也就是说电抗部分几乎没有了,那这部分阻碍电流的就只剩导线的电阻了,再和没有抽头的线圈比较,有抽头线圈多的就是这部分电阻,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有抽头的线圈中,如果抽头部分的折返线并得很紧,在未上锡时Q值下降是抽头部分导线电阻引起的。以上分析不知对否,如有荒谬之处请大家斧正。看来如果必须用抽头时,抽头还是越短越好!
2.线圈B的抽头全部上锡后,Q值由220下降到205,此时的下降率是(220-205)/220=6.8%,
我在给抽头上锡是为了尽量减少对Q值的影响,上锡的部分长度很短,只有2毫米左右,没想到对Q值影响这么大!多股导线上锡后,破坏了原来的导电结构,原来的多股在有锡的部分变成了单股而且导线的表面都是锡,由于趋肤效应,通过的电流集中在焊锡部分,这样,单线的表面积不如以前大了,锡的导电性也大不如铜,因此产生了较大的损耗。以上的分析也不知对是不对?
3.在实验中,将7个抽头中的2个剪断后重新焊好Q值下降率是(185-175)/185=5.4%,在种情况下由焊锡引起的损耗更大,这也许是这部分Q值下降的直接原因。
以上的分析不一定对,只是个人对这次实验的体会,更何况实验只有单个样品,实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由于这种偶然性的存在,或许实验的数据是荒谬的也说不定。
线圈抽头对Q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影响不小,且有一定的复杂性,还是坛友济南在回帖中说得对:“这个问题值得专门探讨!”的确,要搞清这个问题还要进一步做更细致的实验,仔细研究才能搞清楚。希望有兴趣的坛友们共同努力探讨,以求究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