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yngz

双栅场效应管收音机最后定型电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4 22: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楼主的执着,但是现在说电路定型,好像稍早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08: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long777 于 2012-2-25 08:18 编辑

坛里有批量的双栅高频场管卖(100只起步,100只也就RMB15¥),都不亚于BF998,比如有:3SK191 3SK131 3SK228,我特别喜欢3SK228(贴片标“XR”),管噪NF比其它管小,900MHZ增益有19db,当然3SK131也不错,管噪NF最小,只是是放大HF-VHF,好象上线频率300MHZ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0: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大哥,坛里卖的给个地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1: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1: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大哥的无私奉献!!!我买BF998的目的不只是想DIY收音机,而且,还想对BWT-133短波电台进行改造,因为此电台底噪音实在是无法让人忍受,所以,请楼主大哥尽量多出一些关于BF998场效应管的实验电路以及你的更新设计电路!我们都支持你!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收音机市场出来的更新设计的双栅场效应管收音机(当然,也不一定是全部用双栅管做收音机,主要部分是双栅管就成,个人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20: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唔 特地去补了课 长了好多知识

原来以为双栅MOS管只是数字电路用做Flash什么的

原来还有这样的大用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09: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面包板搭的双栅管调频收音机实验成功

本帖最后由 yngz 于 2012-2-28 11:01 编辑

调频收音机.gif
调频收音机装置图.jpg
由于只是为了验证电路的可行性,没有使用可变电容,没作统调处理,本振和输入回路配上固定的电容,用电感磁芯分别进行调谐。

线圈使用以前在淘宝上从天津安悦购得的成品线圈和中周,未经过改制。其中线圈电感量0.3uH,可能是电视机中放通道用的,正好适合调频本振的需要。中周正好是谐振在10.7M的成品线圈,没有抽头和次级线圈,自带100P谐振电容。

在电路形式上,由于振荡线圈只有几圈,最佳抽头位置不易确定,本振只能采用多管振荡的形式,那种双三极管集基模式的电路用这个线圈不能起振,只能用场效应管结合三极管的电路。这种电路起振范围超宽,从几千赫到上百兆赫看来都无问题。这种本振电路用于变频电路的缺点就是本振起振后,三极管的导通角变得很小,发射极阻抗变大,使得双栅管源极对地交流阻抗变大,减小了变频增益。如果源极接一定大小的旁路电容,可以增大变频增益,但减小了本振的反馈,使得三极管的导通角变小,工作电流变大,这种情况也不是所期望的。

中放电路使用并联形式的级联放大器,这种放大器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负载回路接地,以便于与下一级场效应管直接耦合。缺点就是工作电流加倍,原来两管共享同一个电流,现在两管各自具有独立的电流。

调试时,先不接本振的反馈电容,从本振场管的源极输入10.7M调幅信号,调节中放的磁芯,使末级中放输出最大。再调节鉴频线圈,使得解调输出最大。然后接入本振反馈电容,同时用频率计监视本振频率,选择固定的电容接入回路,调节本振磁芯,使频率大致落在70M左右的范围。这个频率加上中频的频率,就是所要接收调频波段的频率。撤去频率计,在调谐回路相邻的孔内插入一条导线作天线,这是用面包板相邻孔位之间的分布电容作耦合,这里,导线实际是用万用表表笔线。调节本振磁芯,就可以收到调频电台了,在输入回路,搭配合适的电容,调节输入回路磁芯,使接收到的声音最大。我实际接收到的是82兆左右的5频道电视伴音。

使用双栅管同步检波鉴频器解调出来的音质还行,接近成品收音机的水平。灵敏度自己感觉还可以,没有台的位置,没有一丝背景噪声,不知道是灵敏度不够还是这种特殊鉴频器的原因,不知道普通调频收音机无台时那种巨大的沙沙声是怎么来的。

这个装置工作了不少时间,没有发现频漂现象,这种电路本振的频率稳定性还是可以的。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最初级调频收音机电路,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以前搭的电路都是中波段的,现在用简陋的装置驾驱了近百兆的频率,这个成功还是很令人振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8 10: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出套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8 18: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随时关注楼主大哥的帖子!尤其是对于用双栅场效用管纸做的短波电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22: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用简易扫频仪测试了双栅管调频收音机整机中频鉴频曲线,可以调出如下的曲线。
鉴频曲线.jpg
扫频装置图.jpg
简易扫频仪被搭在同一块板上,最左边的部分。测试时,把本振反馈电容拿掉,利用扫频电路与接收电路的杂散耦合进行扫频测试。由于没搭过其他的鉴频器,不知用其他鉴频器曲线会如何。这几天再把相位鉴频器和比例鉴频器试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0: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版本的双栅管调频收音机

本帖最后由 yngz 于 2012-2-29 16:01 编辑

在双栅管收音机的设计上有了新的突破,避免双栅管中频谐振放大器自激不一定使用千篇一律的共源共基放大器,而可以使用效能更高的共源-共发射极组合。
共源共发级联电路.gif
双栅管谐振放大器自激的根本原因是当栅极输入和漏极输出都是谐振回路时,极间电容可能会产生正反馈效应,如果漏极变成纯电阻的负载,那么正反馈效应就不存在了。使用共源共基级联放大器防止自激的原理是使用三极管发射极的低阻抗特性,使双栅管漏极负载呈现低阻抗纯电阻特征。纯电阻特性防止正反馈的产生,而低阻抗特性使得漏极的电压振幅变小,减小实际产生的反馈量,双重机制有效避免了自激的发生。实际上,三极管共发射极组态输入阻抗不大,只有1K左右。完全可以使用放大效能更高的共发射极接法来取代共基极接法。

经过测试,证实这种电路确实能有效防止自激,同时增益比共基极接法大得多,不过产生了一个新的现象:集电极负载回路的调谐特性不如共基极接法那样尖锐了,似乎共发射极电路在提供额外增益的同时,把负载回路的带宽也同时放大展宽了。因此在使用这种组合方式时,必须强调输入端的选频调谐作用。

下面是基于这种认识重新设计的双栅管调频收音机版本。中放采用双调谐输入回路,加强选择性。这个电路调出了漂亮的中放曲线和鉴频曲线。
双栅管调频收音机.gif
双栅管调频收音机装置图.jpg
双栅管调频收音机波形图2.jpg
双栅管调频收音机波形图.jpg

从这两张曲线图可以看出,鉴频幅频特性曲线直线倾斜部分恰好对应于中放幅频特性曲线矩形平坦的部分,要增大鉴频带宽,就必须增大中放带宽和矩形程度。前一个电路鉴频曲线没这个好,原因就在于使用的单调谐回路矩形系数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9 10: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测试很好,双栅管做收音机不知算不算分立元件顶极了,请楼主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0: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ngz 于 2012-2-29 15:23 编辑

回复 58# tx
从价格上看,双栅管算不得顶极元件了。双栅管由于使用比较普遍,比其他类型的场效应管还要便宜一些,用在收音机中算不得奢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5: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栅管调频调幅收音机概念版

调频调幅收音机2.gif
电路结构仿照调频版的形式,只是把中波465khz和调频10.7Mhz的中周串联组合在一起。如果使用调频调幅收音机专用的小型密封四联,只使用同步检波器输出时,切换调频调幅波段只需要切换输入调谐回路和本振回路,只需要1个2*2的开关。
电路设计成使用二节镍氢电池供电,低放选用低电压BTL集成功放,例如LM4871。全机的成本应该与现在市场上低档普及型袖珍收音机的成本差不多,与广泛使用的集成电路方案相比,灵敏度选择性可能会差一些,但噪音肯定会小一些。

当然了这个只是概念版,目前还不清楚在调频调幅中周混合接入的情况下,双调谐和同步检波能否调整到接近各自单独使用时的性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9 15: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每天都来观察楼主大哥的最新帖子,就好比是:坐听导师授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6 23: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