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2-21 20: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peter 于 2020-2-21 22:36 编辑
这里简单谈谈这个电路的设计思路。首先,既然要三接,肯定是想获得三极管的特性,企图用廉价的束射管获得类似直热三极管的声音。那么根据其排气量(用到18W还是壮着胆子硬撑的),那顶多也就是给2A3扛扛膀子。仔细研究双方的DNA,在同样是3.5K的输出牛,280V屏压下,2A3的内阻是800欧,6P13P的内阻是875欧。2A3最大输出4.5W,6P13P最大输出5.5W。最大输出功率处,6P13P的二次谐波失真率是9%,2A3的二次谐波失真率是4%。这就是两个管子音质差别的根源。屏耗前者是15W,后者是18W,这是6P13P唯一的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尽量缩短失真度差别的前提下,发挥这个功率优势。如果不解决失真度,仅仅是照搬电路弄响它,那么音质相差会很明显,细腻度更不及,双方也就无法相提并论了。
降低失真度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依靠推动级与本级的失真补偿,一个是增加负反馈。一般来说,像这种三接的管子,失真度比较可观,只依靠负反馈的话,需要较深的反馈深度,同时对开环增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首先设法依靠前后级补偿来解决大部分失真,剩余的部分再交由负反馈来完成,这样也就不需要很深的负反馈了。
这也就是为啥要用线性度不十分好的6J4P(或6J4)的原因了,尽管如此,前级的失真度仍然不能很好地补偿掉后级的失真度,所以就给后级先来个反馈深度约1.2的并联电压负反馈,即图中的p-p电阻建立的本级负反馈。
基于这个分析,想必大家就明白为啥不建议这个管子用三极管推动的原因了。无他,一般三极管线性太好了,用到这里反而不适合。
总结起来就是,针对末级管子失真度的降低,首先是采用本级电压负反馈,先初步降低一下失真度,然后由前面特意选定的五级管与之补偿,(电路中6J4P在推满6P13P时的二次谐波失真度是7%),此时整机的失真度已经较低了,然后再由较浅的环路负反馈来做最后的校正,那么总体的最大失真度、阻尼系数就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有条件跟XX3相媲美了。当然你可以从外观上、B格上否定它,但是声音上的差距,绝对不是管子价格近百倍的差距!
顺便谈一下对超线性接法的看法。以前也谈过,超线性接法固然好,前提是超线性牛的抽头设计要完全适配管子的超线性比,这个要建立在针对特定管子大量的前期测量基础上选定的结果。并不是在输出牛的初级随便抽个头牛能获得超线性的优势。大部分管子几乎没有现成的优化过的超线性匝数比,因此那些随便抽头的输出牛玩法在我看来也就是徒有其表,算不上超线性,所以我还是先做些有把握的事情吧。
再谈谈帘栅压的问题。标准接法时,帘栅压是固定的,屏压是摆动的,屏极电压摆动到较低时,帘栅流会逐渐增强,乘以帘栅压就是帘栅耗,超过一定值会造成帘栅烧坏,所以在标准接法时,帘栅压要有一定的限制。对于三极接法,帘栅极与屏极电压同步一起摆动,当屏极电压较低时帘栅压同样也较低,实际的帘栅耗很难超出最大帘栅耗的限制,所以三极管接法时是可以超出手册上标准接法下帘栅压的限制的。至于超线性接法,帘栅极的电压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跟随屏极电压摆动的,也即当屏极电压最低时,帘栅极的电压并不是足够低,所以此刻承担的屏耗要高于三极管接法,所以在采用所谓超线性接法时,要具体分析帘栅流的分配比例,计算是否超过最大帘栅耗,这点需要留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