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4-6 08:49: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lf0602 发表于 2025-4-5 22:47
如果电流增大只是计算出来的平均值,这倒好解释,就是因为失真导致计算出来的直流电流增加了。可从下 ...
有关300B单端功放的实测功率及其dc工作点的问题,这个板块争论了超过一个星期的时间。因为争论的帖子大部分都是口水帖,我一直在旁观,不想卷进无谓的争吵中。而且这些争论所提出的技术观点,在我眼中,都偏离了方向,无法找到背后的技术真相。
现在看到你加入进来以后,技术讨论进入正轨,而且有了很好的交流切磋的氛围。因此,我也加入进来,以你这个回帖为跳板,谈一谈对300B单端功放实测功率偏离理论功率及dc工作点的看法:
1、目前所讨论的“标准”300B单端功放,其dc工作点并没有产生变化。在功放工作时,在屏极上串上电流表去测dc电流,实测得到的有信号时的dc电流,高于零信号时的电流,其原因就是你这个回帖所引述的:“ 如果电流增大只是计算出来的平均值,这倒好解释,就是因为失真导致计算出来的直流电流增加了”。
换句话说,零信号时,测到的dc电流才是管子的dc工作点,有信号时(信号是失真信号)测到的dc电流不是他的dc工作点,他只是测量上的假象。或者说是,采用测量实际工作有(失真)信号时的屏极dc电流的方法,来当作是dc工作点,然后认为管子dc工作点产生了偏移,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2、300B虽然线性很好,但他是有失真的。他的传输函数不是直线的,而是弯曲的,总体上呈信号电平越高、失真越大的现象,而这是所有纯A类电路的固有特征。对于单端A类电路来说,他的传输函数是呈单调性变化的,因此,输入无失真的正弦波信号时,他输出的是有失真的不对称性正弦波。
你前面帖子的仿真里,使用能输出很高电压而不失真的虚拟信号源来驱动300b,仍然能看到你所说的“dc工作点移动”的现象,原因正在于此。因为屏极电流是失真的正弦波电流,而不是无失真的正弦波电流。
3、在原理层面,对于一个不对称的正弦波电流,这个交流信号可简单视为由2个电流信号构成:1个是无失真的正弦波电流,其dc成分为零,另1个是失真电流,而这个失真电流仅在正半周(或负半周)出现,其波形类似于半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其dc成分不为零,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脉动的dc电流。
我们知道,dc测量时测的是平均值,用dc电流表测半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电流时,是能测到dc读数的。而上述这个失真电流,也类似这种情况,会在dc电流表上得到反映。
4、由第3点可知:
当使用dc电流表去测300b的屏极电流时,总是会受失真电流的影响。失真程度越大(不对称现象越严重),“dc工作点移动”的假象越大。由于300b的失真特性是输入信号正半周的增益高于负半周(实际上现有的所有线性放大有源器件均如此),因此,此时用dc电流表去测,总是能测到比静态dc电流更大的dc电流值。
5、从上面分析可推理出
(1)实测功率高于理论输出功率,高出的那一部分功率,实际上主要是“失真”功率,是由失真成分(脉动dc电流)贡献的。如果扣除掉这部分“失真”功率,那么,将会得到300b的理论功率(8w?)。
——从大家的实测情况看,我猜测,厂家给出的8w理论输出功率,是按负半周削波前、且按300b无失真放大时的情形来计算,然后给出的理论值。而不是按负半周削波前、该管实际工作时测得的输出功率来给出的。
(2)如果300b前面的电路,其失真特性与300b的失真特性相同,也即是,已提前把300b正半周电流对应的这部分信号电平作了提升,那么,这台功放在进行正弦波测试输出功率时,他能比前面电路无失真时输出更大的功率(以负半周信号削波前的状态进行测试)。大家集中讨论的那台“标准”功放,就属于此情形。
(3)有些电路设计者,会根据管子的正半周增益高、负半周增益低的特点,通过多级电路的安排,让正负半周的增益更接近一致,这是一种可行的降失真技术。我见过的资料中,曾有日本的研究者采用过这种方法,以此来降低失真。我还见过diyaudio论坛上,有采用这种技术路径的bjt晶体管组态单元电路(名字忘记了,大概叫*ish,俄罗斯发明的)。
(4)假如大家集中讨论的那台“标准功放”,也采用这种降失真技术,在信号到达300b之前,就把正半周的增益降至比负半周小,以此来校正300b的失真特性,让其更加线性,那么,可以预计,这台功放的实测功率将会比现在更小。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