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林健

OTL放大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4 12: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鬼头 发表于 2023-5-4 11:17
我在34楼提出的仿真验证方法并不够好。34楼的方法只能看到总增益,不能单独看出输出级的增益。

我现 ...

     如果脱离电路单独看输出管的话,根本就不需要仿真验证。因为在方法状态,三极管的e极永远跟随B极。增益当然是0dB。
     脱离电路来分析有时是没意义的。就像电容倍增电路来说。虽然电容值并没有改变。但是整体电路来说确实起到电容倍增的作用。可是在某些场合它又不能等效于一个大电容(如储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2:28: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uhuineng 发表于 2023-5-4 11:59
不管共射输出还是共集电极输出,如果电路本身存在失调电压,对于DC来说。如果输出短路,使得输出端电压为 ...

共e极输出跟射随器输出,在面对输出端短路时,还是有质的区别的。

共e极电路/金田明彦电路的输出级,当输出短路为零时,即是输出级的负载为零,整个放大器的总开环增益也就为零,因此,在理论上,不存在你说的强负反馈。即使有失调电压也如此

其实,输出短路最易导致输出管损坏的,是恰好有输入信号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形,共e极输出级电路的功放,有天然的上述抵御能力,射随器输出级的功放却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2:4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鬼头 于 2023-5-4 13:00 编辑
luhuineng 发表于 2023-5-4 12:09
如果脱离电路单独看输出管的话,根本就不需要仿真验证。因为在方法状态,三极管的e极永远跟随B极。 ...


11楼贴的书上资料,言之凿凿称自举能改变输出级的工作组态。这样的说法颠覆了我的认知,因而激起我去深入追查他这种说法背后的原因或逻辑关系。

经这么一轮下来,基本也搞清楚了。这一说法实际上是一种言辞上的夸大。原理上,还是传统教科书上说的正确。

他所称的改变组态,没有普适性,仅可用于计算电路总增益。连简单计算功放输出电压摆幅范围这样的事情,也不能按照他来办。——比如说,按共e极放大计得输出级有4倍的增益,那么,一般来说,电压放大级的电源电压应该就不需要太高,比如用正负15v的供电,(使用运放)就可以驱动正负50v供电的输出级达到满幅。假如真的这么做,将会走进这种夸大说法所埋下的陷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4: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鬼头 发表于 2023-5-4 12:47
11楼贴的书上资料,言之凿凿称自举能改变输出级的工作组态。这样的说法颠覆了我的认知,因而激起我去深 ...

既然电压放大极是共c极输出,那么信号源也应该是电流源信号源。
mmexport1683178661425.png
mmexport1683178699066.png
以上分别是4Ω和8Ω负载阻抗的增益,
下图同样为8Ω负载,但是取消自举电容的增益
mmexport1683178852493.png
其实我也是通过这次讨论才认真的分析了这个电路,通过仿真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上面图片中的R2必须远大于输出极的Rbe阻抗,否则加了自举电容后,由于R2的分流作用。整体电路增益反而下降。
如果单独看待输出极的输出(e极)和输入(b极)的关系,那么毫无质疑它就是和射随器。从本质来说自举电容的作用就是提高输出极的输入阻抗,以提高电压放大极的电压增益。
      另外由于电压放大极属于电流源输出,要计算输出管的电压增益也必须是电压除以电压,从等效电路图看输入信号为基极和e极之间的信号。之间并联的电阻起到 I/V 转换的作用。
      现在看来,似乎两种说法都行得通,都不影响对电路的分析。
       另外一个话题,你说功放输出端对地短路就没有了反馈,我并不认可。只要输出端对负输入端有信号通道,它就有反馈。比如放大器的失调电压为1伏,在100%直流负反馈的情况下。正常输出端的电压为1伏。如果这时把输出端对地短路。电路会把它当做  -1伏反馈到输入端。电压放大极输出电压上升。输出管上臂输出大电流企图把输出电压拉回到正1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4: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健 发表于 2023-5-3 11:26
我觉得Q4是为Q1Q2提供一个偏置并且提供一个激励,使到Q1Q2在正玄波得到导通并且放大。由于Q4的输出也是集电 ...

       相位是正确的,但是你说的信号对称性,由于这电路没有本级负反馈。所以只能靠搭配管子的方法倍数和大环负反馈来改善了。这里说的搭配并非平常说的配对。因为这个简单的电路本身就不对称。
        这1969功放基本可以说是最简功放了。我对它并不敢兴趣,反而对小鬼头翻译的4版无缺陷放大器比较感兴趣,设计严谨。至于第六版一直没闲心看。从网友的反应来说翻译水平不如小鬼头的第四版。毕竟小鬼头是专业的,第六版的翻译者可能是个外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4:3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uhuineng 发表于 2023-5-4 14:14
既然电压放大极是共c极输出,那么信号源也应该是电流源信号源。




1、我前面已说了,把自举视为改变输出级的工作组态,在分析电路总增益时是有效的。他可以跳过输出级在自举时产生正反馈这个环节,起到简化分析和计算的作用。

2、这种说法,不能当成是自举电路工作的基本原理。要掌握自举电路的基本原理,还是要回到传统教科书的方法才正确。

3、我47楼说的没有强负反馈,你没有理解到位。现在补充说一下:

是因为,整个功放(假设有3级放大)的总增益(总放大倍数)是3级电路的放大倍数相乘。输出端短路后,最后一级即输出级的放大倍数为零,因此,相乘后整个放大器的总放大倍数也为零。而开环放大倍数为零的放大器,是没有你说的强负反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5:29: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鬼头 发表于 2023-5-3 21:21
我在这个帖子里,是第一次看到自举电路被说成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可以把输出级的工作组态由射随器变成共 ...

加入自举电容后上管最大导通时饱和压降可低于0.5伏(包括mos管)。这在射随输出是不可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5:43: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uhuineng 发表于 2023-5-4 14:14
既然电压放大极是共c极输出,那么信号源也应该是电流源信号源。



你说的R2和rbe的关系,运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一书常用的分析电路方法,好像更容易理解。

把自举视为改变输出级的工作组态后,这时候的电压放大级电路增益近似有Av1=gm1*R2,其中gm1是电压放大管的跨导,输出级电路增益近似为Av2=gm2*RL,gm2为输出管的跨导。

由于总增益Av=Av1*Av2,所以,总增益会明显受R2阻值大小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4 16: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前以及现在都不明白,书籍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理论不是只有一种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6: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鬼头 发表于 2023-5-4 15:43
你说的R2和rbe的关系,运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一书常用的分析电路方法,好像更容易理解。

把 ...

      对,所以我说由于R2的分流作用,当R2的值比较小时,用自举电路电路增益反而变小。
      发觉你有很多书籍,并且能记得那篇文章出自那本书。我没有什么书,特别是系统性分析的书。九零年的时候别人给了上百本书我,不过都八十年代的是杂志,《电子世界》《无线电》《家用电器》都是知识碎片。后来生活所迫要到外省打工,于是乎把所有书籍都卖了废旧。
      和你讨论了这么多,所说的都是我自己所想,因为没经过系统性的学习。所以也不知道是否正确,说出来可能大家会笑话我不知量力。因为我从小家里穷,只上过初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7: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健 发表于 2023-5-4 16:45
我以前以及现在都不明白,书籍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理论不是只有一种的吗?

如果只看三极管,只要输入端是基极,输出端是发射极,那么它就一定是射随器。
     对于输出自举电路,如果只把它看成是为了提高输出级的输入阻抗,以提高电压放大极的交流负载阻抗,提高电压放大级的电压增益。并且把输出级基极的输入信号看成电压源来分析。那么输出级就是射随器。
    如果把输出级以及自举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并且把电压放大级的c极信号看成电流源作为输出级的信号。那么也可以把输出级当共射组态分析。结果是相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7: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luhuineng 发表于 2023-5-4 16:53
对,所以我说由于R2的分流作用,当R2的值比较小时,用自举电路电路增益反而变小。
      发觉你有 ...

看了你21楼的帖子,知道你的电路分析水平,估计已超越本坛80%以上的网友。再看你这个回帖,才明白你这些知识来之不易,而且说明你悟性很高。

至于你说的书的问题。我能说出《实用电子文摘》杂志里的电路是金田明彦设计的,是因为当年我对音响DIY一直感兴趣,机缘之下经朋友介绍,订了数年的日本《无线与实验》杂志的国内盗印版。那电路图是我从书架上取下所收藏的《实用电子文摘》杂志拍照的。

那本《音响功率放大器设计手册》第6版的译者,我不认识,别人的翻译水平也不便评价。第4版的翻译是我首次接的翻译任务,里面因为经验不足,造成了遗有不少小错漏,我在下面这个帖子里说过:

http://www.crystalradio.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282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4 18:56: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uhuineng 发表于 2023-5-4 17:07
如果只看三极管,只要输入端是基极,输出端是发射极,那么它就一定是射随器。
     对于输出自举电路, ...

射随器的特性是输出电压不可能大于输入电压(因为输出电压大于等于输入电压上管都不可能导通)。自举电容的作用是绕过输出负载给上管供电使之能输出更大电压,可使上管饱和压降小于0.5伏。这是用恒流供电不可能做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5 10:1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ui68 于 2023-5-5 10:16 编辑

恒流供电也是在上管导通而管压降下降时保持供电电流不变来维持上管驱动的。如果恒流供电设定电流过小的话负载阻抗高又有何用。另外如果上管用的mos管,使用恒流负载与电阻负载(上管最小压降)是没有区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5 21: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懂仿真,也不会用仿真软件,用仿真软件能不能确切知道,自举电容是不是将射极跟随器变成共射极输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9 17: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