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是无线电老前辈,音响专家-唐道济先生有关一书的开场白:
打破音响神话倡导科学发烧
音响把音乐带给大家,提供精神食粮,但为了组建一套自己的音响系统,追求更高的境界,在诸多问题上常会有烦恼,为了正本清源,建立正确的科学发烧观十分重要。
音响界长期流传不少说法,不仅误导爱好者,甚至影响一些专业工作者。更有一些玄而又玄的论点,使不少不熟悉音响技术的爱好者深陷其中,去寻找那种虚幻的效果,浪费金钱和精力。这在商业气氛浓重的某些音响刊物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一再传布重复,那些虚无的说辞似乎成了“真理”。爱好者绝大多数并无电子、电声技术基础,对那些似是而非,玩弄概念的说法缺少分辨能力,加上心理暗示效应,一步步地就使不少人深信不疑,于是乎音响界伪科学泛滥,这不能不说是发烧界的一种悲哀。
一,越老越好。电子产品并非古董,越老越好实在是误会,何况几十年前的材料和技术水准,远非今日可比,老元件之性能绝不会比现在的好。例如,几十年前的油浸纸介电容器,其有机介质——纸会老化、绝缘会降低,年代久运的铝电解电容器,其铝箔极片会腐蚀、电解液会干涸,那些古董级的元件即使现在还能使用,其寿命和性能也实在难有保证。当然有些老式电客器(如 Vitaman O油浸电容器)有较多声染,中频音色相当不错,会取悦某些人,但分析力差而缺少细节,更难以取得平衡的声音,老式碳质电阻(如AB电阻)声音虽较温暖,但噪声较大。排除心理因素,除非现在生产的产品质量不佳或是使用不当,是不会输给老元件的。
至于所调“补品元件”,它们都有较强个性,突出某秒合色而取悦听觉.但会影响声音的平衡感。例如,价格昂贵的无感精密块金属膜电阻(如CADDOCK“加当块”金属膜电阻)被奉为音响中的最高级别电阻,事实它并不适合使用在音响设备中,细节虽多但声音亮且冷,客观讲所谓采用补重料元件云云,都是商业宣传而已,如若用了补品元件就能出好声,岂不是满世界都是好音响了,世界上只有最合适的元件,不存在最好的元件,更不是越贵越好。音响设备用不同元件音色会有改变,但其变化有正面及负面,并非有变化就好,要有正确的听音感评说。
二、多极管不及三极管。五极管、集射管比三极管音质差的说法,流传极广,主要根据是多极电子管的非线性失真较大、内阻较高。事实上现代声频放大技术随着负反馈技术的进步,多极管功率放大有了超线性、多重负反馈等方式,使多极管的缺点得以克服,而且增益高、效率高、功率大、驱动
易更是三极管所难以企及的。只要合理设计,三极电子管和多极电子管的音色虽有不同,但绝非是好与坏的不同。电子管声音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其电极的多少,通常多极电子管的泛音表现更是好过三极电子管,这种情况在小信号的电压放大中同样存在。在选用器件时切忌孤立地看问题,要全面整体思考,否则容易片面理解,得出与事实相违的结论。
在三极管比多极管声音好的思维下,加上商业需要,一种可转换三极接法和多极接法的电子管功率放大器应运而生。功率电子管作输出放大时都有个最佳负载阻抗值,失真较小而输出较大。而多极管的最佳负载阻抗三极接法的最佳负载阻抗值间相差较大,例如KT88超线性推挽的屏至屏最佳负载阻抗为6k(500V,50W),三极接法推挽时为4kq(485V,31W),若用同一输出变压器,势必难以兼顾,多极接法负載阻抗偏低会使输出降低失真增大,三极接法负载阻抗偏高会使输出降低、失真减小,只能选弊端较小的多极接法的阳抗值,牺牲三极接法时的部分输出功率。可见这种设计并
不理想,仅可选择两种不同音色,再无长处可言。
三、推挽不如单端。单端功率放大的不对称性有较多偶次谐波,有种独特的音色,受到一些爱好者的热爱和推崇。推挽功率放大由于偶次谐波相互抵消,就有不同的声音表现,音色上与单端功率放大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同样不是声音好坏的区分,只要合理设计兩者难分高下。鉴于单端功率放大
的效率低,输出变压器成本高,难以得到大的功率输出,更由于动态小,在应用上受一定局限,与音箱的适配能力也差,由于推挽功率放大的效率较高,易于取得大的功率输出,理应优先考虑。英国人就很少有人使用单端功率放大器。至于大功率放大器声音较粗糙,应该是其质量不高的表现。所以把单
端功率放大加以神化,认为非单端不可的观点,未免有些偏额武断。
四、电子管整流。电子管整流才能出好声音,是一种流传很广的观点,认为采用半导体二极管整流音质一准不好。半导体二极管整流对高频音色的不利影响,事实并非整流管之过,而是设计方面的原因造成。相反高真空整流二极管整流,真空整流管的内阻大,管压降大,对放大器的电压稳定度和响应速度等都有极大的不利影响,会造成放大器反应速度慢和冲击力不足。
还流传“大水塘”滤波电容器一说,认为电容量越大越好,可滤波电容器电容量过大,不仅对整流管提出高要求,还会影响声音的活泼感,使声音呆滞,滤波电容器的电容量事实上要适度才好。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耩合电容器的电容量上,大容量的耦合电容器表面看好像有些好处,但过大会严重影响瞬态响应的速率。对元器件的选用,利弊取舍,不可简单化,合理与适度十分重要,要全画考虑不能片面追求,所谓过犹不及。
五、无负反馈。否定负反馈,鼓吹无负反馈( Non Negative Feed Back),至今尚有人在,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早有定论,可说没有负反馈就没有高保真。有些号称无反馈放大器实际也并非真正没有负反馈,它还是采用了局部负反馈,仅仅没有大环跻反馈而已,所谓无反馈纯属宣传,哗众取宠而已。
对于电子管放大器,输出功率管的屏极内阻大,唯有施加负反馈才能减小改善阳尼系数。无反馈多极功率管放大器的阳尼系数均小于0.15,对扬声器的电气阻尼远远不够,没有负反馈也不可能有0.1%--1%的非线性失真度,最好的无反馈三极管单端功率放大器阻尼系数也只能做到4,非线性失真5%左右,仍远低于高保真的最低要求。多极管功率放大器加以适当的负反馈,阻尼系数轻易就可达到10以上,非线性失真小于0.5%,使用负反馈也并不像有些入担心的那样,会使放大器的转换速率变慢。当然,负反馈使用不当确有害处,关键在于方法,不在负反馈本身。
六、历史名机。迷信名机电路是另一种流行时尚,不过几十年前名噪一时的名机,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准,以及扬声器和信号源等性能,有些电路设计在今天看来并非十分合理,也难满足现代听音的要求。不少媒体对历史上的名机,有着大量过度的评价,十二分的炒作,几乎达到绝对神化地步,大多出于商业目的等因素,鉴于爱好者大多不懂技术,就产生一些并不实际存在的性能期望,进而迷信其电路,事实能得到的效果与宣传所称总相去甚远,使不少音响爱好者尝了苦果。
声频放大器的好坏与否,并不是单凭其电路设计,电路本身并没有魔法可以保证其特性指标,关键在于电路设计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的解决方法各有优缺点,这就是同一电路,不同人制作会出现不同声音表现的缘由。不要盲目迷信电路,包括名机电路,电路固然重要,仅是一方面,除了电路组成合理外,整机的质量和性能还与元器件的选取、制作的工艺以及正确调试有着极大关系。盲目仿制常会使你花大笔金钱,换来个大失所望,还怀疑自己的制作水平。20世纪50~60年代的那些放大器普遍存在高频延伸不足,分析力欠佳,过于突出中频和有太多染色等不足,所以对历史名机要有正确的认识,方能不走弯路,世上没有绝对的好电路,只有设计合理的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