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头 发表于 2025-4-6 18:45:57

xlf0602 发表于 2025-4-6 18:33
鬼版误会了,我的仿真软件设置是先建立正常的静态工作点再开始仿真的,而不是模拟从开机开始。
先从静态 ...

你这里的仿真,我没看出你做到了“先有足够的时间建立dc工作点、然后才输入信号”。

xlf0602 发表于 2025-4-6 18:58:15

本帖最后由 xlf0602 于 2025-4-6 18:59 编辑

小鬼头 发表于 2025-4-6 18:45
你这里的仿真,我没看出你做到了“先有足够的时间建立dc工作点、然后才输入信号”。其实我这个软件的默认选项就是建立好正常的静态工作点才开始仿真的,也就是说开始仿真的时间为0时,静态工作点已正常建立了。
再仿一个:

xlf0602 发表于 2025-4-6 19:13:35

把时间轴调大到每格500ms。红圈中的圆角表明300B的屏极电流峰值也有一个逐渐增大的过程。

五大联赛 发表于 2025-4-6 22:00:59

xlf0602 发表于 2025-4-4 19:20
再来看推动级U2的屏极直流电压变化。仿真显示,当无信号输入时,U2屏极直流电压为274V,有信号输入时,U2屏 ...

你的这个仿真把U2的真流工作电压274V一268V,一6V仿到推动信号电压上去了是不是有点搞笑。

五大联赛 发表于 2025-4-7 06:17:58

wepool 发表于 2023-10-13 08:42
做300B还是老老实实做8W的,要20多瓦的还是选其他大功率的管子,别的论坛争论俺是当个热闹看看

支持啦,理性。

五大联赛 发表于 2025-4-7 06:23:41

rabbit 发表于 2023-10-13 18:48
15瓦输出时已经削顶不是正弦波了,向方波过渡。

再多的功率有啥用。

五大联赛 发表于 2025-4-7 06:24:10

wepool 发表于 2023-10-13 08:42
做300B还是老老实实做8W的,要20多瓦的还是选其他大功率的管子,别的论坛争论俺是当个热闹看看

支持啦,理性。

小鬼头 发表于 2025-4-7 10:50:19

xlf0602 发表于 2025-4-6 19:13
把时间轴调大到每格500ms。红圈中的圆角表明300B的屏极电流峰值也有一个逐渐增大的过程。

这回看清楚了。

我第一个回帖,是针对无储能元件时的情形做出分析的。而你这里的分析,确实能揭示出,变压器/电感负载的单端A类电路自身就带有“一定的滑动A类”功能。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1、他跟滑动A类单端功放电路一样,工作点的滑动,都不是瞬时生效的,而是需要延时一段时间才能到达“目标”工作点。这是非常重要的特性,因此,只能称为工作点“滑动”,不能把他理解为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工作点“改变”。

2、不同的是,他是靠不对称性的那部分波形(“失真”的那部分波形)来制造工作点的偏移程度,其滑动A类的工作特性是依存于管子本身的特性,不能作人为的设计更改。而专门的滑动A类偏置电路,则可以通过设计来控制其偏移程度等工作特性。

由于是靠输出波形不对称而产生这个自带的“滑动A类”效果,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源自于失真的次生效应/“副作用”。以前的书本和资料都没见有这方面的分析,估计跟此有关——都集中于研究减少失真,没有精力去研究有了失真之后的情况。

这种变压器负载/电感负载的单端A类电路,为什么自身会因为产生波形不对称的失真而带有这种“滑动A类”特性?因为对电感电路特性不熟悉,在简单查阅一下电路分析书之后,我现在有了头绪,待有时间再回帖作专门分析。

小鬼头 发表于 2025-4-7 11:09:05

小鬼头 发表于 2025-4-7 10:50
这回看清楚了。

我第一个回帖,是针对无储能元件时的情形做出分析的。而你这里的分析,确实能揭示出, ...

现在转贴我在另一个帖里309楼关于滑动A类功放的观点———

http://www.crystalradio.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82398&extra=page%3D15&page=62


争吵了好几天,好不热闹。我也说几句我的判断/看法:

1、纯正的单端A类功放的效率理论最高是50%,这是铁律。

2、能超过50%这个理论最高效率,说明这台功放不是纯正的单端A类功放。

3、楼主所质疑的这台功放,依我看,超过99%的机会是一台采用古老技术路线(或许加了一点新料)的“滑动A类”功放。

4、滑动A类功放的dc工作点是可以滑动的。在稳态测试时,也就是输入连续的正弦波信号进行测试(比如测THD+N)时,他的dc工作点已滑动至工作电流更大的位置,因此,他能呈现出:(1)整体上为单端A类放大的特性,(2)输出功率比纯正的单端A类更大,也即是能超过50%这个理论最高效率,(3)在输入信号幅度足够大(即滑动前不能作无削波失真放大的信号)、且未达到新工作点削波的程度时,仍有足够低的失真。

5、从第4点可知,从输出功率及其对应的THD测试数据,是难于区分出被测功放的真正工作类别,也即是,难于区分他是纯正的单端A类、还是“滑动A类”。

6、滑动A类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看作是这样工作的:(1)没有音频信号输入时,处于原来的dc工作点,此时输出管的功耗没有超出该管的规格。(2)有音频信号输入时,被人为手动切换至新的工作点。(3)在新工作点下,按理论计算的输出管功耗将明显超出该管的规格,但是,因为这时候的大部分时间里,有较大的音频功率输出,输出管实际分担到的功耗并不超出该管的规格。(4)在新工作点的工作期间,某些时间(相对较短)里输出管的功耗会超出该管规格,但因为是瞬时功耗,仍落在该管应用的允许范围。这里的工作情况,有些类似于晶体管datasheet里的soa安全工作区(标有ms毫秒级应用的安全工作区明显大于dc工作的安全工作区)。

7、滑动A类功放在工作时,他的工作点是滑动的。这个工作点的滑动,意味着,有一个不属于原音频信号的新输入信号加入了进来,也即是,加入了新的失真成分。滑动的速度越快,这个失真成分的频率越高,越容易被人耳所觉察。滑动速度越慢,则频率越低。滑动速度很慢时,其频率将低于音频的低端、变得“不可闻”,但是,在滑到新工作点的这个期间,他能输出的最大不失真功率是不够理想的,不能对前面所说的幅度足够大的输入信号作无失真放大。也即是说,工作点切换至新工作点是有延时的。

8、滑动功放的工作点滑动,通常是由输入的音频信号来控制。较常见的做法是,将音频信号作整流滤波,以此得到一个由音频信号幅度决定的dc电压,并由这个dc电压直接控制工作点的滑动。由于这里有整流电路在起作用,即使输入音频信号的频率很低(比如100hz),也会在这个控制滑动的dc电压上叠加有该音频信号的丰富谐波,虽然后面接有滤波电路,但毕竟滤波能力有限,这些谐波将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作为失真成分叠加到整台功放输出的音频信号中。若要减少这些谐波成分,可以强化滤波/加大滤波电容的容量,但是,加大滤波电容容量,就等于降低工作点滑动的速度,加长了切换至新工作点的时间,会导致这台滑动功放有更长的时间处于额定输出功率(即前述的最大不失真功率)不理想的状态。

jupeter 发表于 2025-4-7 12:15:01

本帖最后由 jupeter 于 2025-4-7 14:27 编辑

工作点只有静态工作点(Quiescent Operation Point),即0信号时的工作点。一旦有信号,工作点就变成不断摆动变化的瞬时值,测量的电流也只是平均电流,这个电流只跟上下半幅的幅度、波形有关,跟管子的线性有关,而跟静态工作点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输入的是对称信号,放大级又没有失真,则平均电流跟静态工作点的电流相等,其他情形则随机,没有必要混到一起去对比研究,也更不是什么无意识的滑动。
真正的滑动甲类,必不可少地要增加输入信号检测环节和平均工作电流的驱动环节。:lol

五大联赛 发表于 2025-4-7 12:28:15

老胆LAODAN 发表于 2023-10-13 19:32
纸上谈兵了一下,支持300B单端(A1类)最大输出功率8W!

老胆,老当益壮。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7 14:22:37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4-7 14:35 编辑

jupeter 发表于 2025-4-7 12:15
工作点只有静态工作点(Quiescent Operation Point),即0信号时的工作点。一旦有信号,工作点就变成不断摆 ...

我认为你说的很对,输出信号其实就是输入信号叠加在负偏压上的电压起伏导致中点跟着浮动,所以屏流跟着浮动导致的,所以动态信号动起来后,根本就没有什么中点漂移这回事,因为动态时的输出信号就是中点在摆动形成的。这个中点只是静态无信号时到有信号时的一个起步参考点,比如牛的中点就是静态电流所形成的磁场能量,屏流正幅值是电源提供的,而屏流负幅值是变压器所所储存的磁能在释放,这两个不同方向的电流就必然有个中点交接点成为静态工作点,次级的话就是绝对零电压点,然后输出相反方向的电流,无论你的信号是什么形状,对称与否,失真多大,次级的绝对零点,也即是绝对零电压点是不会变的。因此,有推动牛的线路,推动牛次级前的包括次级本身所有线路都不能影响后级管的工作点。电容耦合其实道理一样的。
    另外动态过后屏流停在某一个点一段时间这个才能叫工作点,哪怕是新的点,他必须要能保持一定时间才算数,比如20hz的一周50ms的维持时间,不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的,能跟着信号在变化的那都不算不能称为是工作点。

壳壳 发表于 2025-4-7 14:35:06

可不可以简化一下
有信号,交流叠加在直流上面,这个直流会不会变化?在什么情况下变化?是增大?还是减小?
如果这个直流不变化,那么负半周的交流做功的包络面积为什么能增加?

重感冒 发表于 2025-4-7 14:43:47

本帖最后由 重感冒 于 2025-4-7 14:50 编辑

我认为,牛的次级是绝对零点,你的信号形状失真大小往那头大这都不可能影响的了次级的绝对零点,电磁感应定律说得很清楚,初级没有电流变动,次级输出电压就是零,也即是绝对零点,电容耦合那个其实是相对零点而已,但道理一样。为了方便分析,用推动牛绝对零点概念更容易找到问题根本。这是先排除掉推牛次级之前的所有影响后,全部精力放在后级观察分析它的新工作点有哪些途径形成,就能找到他输出大功率的理由。后级 推动牛次级加负栅压供给线路到300B栅极,既然推动牛次级有绝对零点特性,那么他就不可能有直流通过,那么能改变工作点的就只有负偏压线路的偏置电压。这个怎么变,什么时候会变,什么时候不会变,如何导致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xlf0602 发表于 2025-4-7 14:47:05

本帖最后由 xlf0602 于 2025-4-7 14:56 编辑

实现滑动甲类的方法不止一个,有的方法完全出乎你的意料。:lol
下面这个放大器跟普通的线路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也是一个滑动甲类放大器((好不好暂且不论)。300B静态电流76.9mA,静态屏耗34.2W。


输出功率20W时,屏极直流126mA,屏耗33.7W。


Multisim14仿真文件: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纸上谈兵,看看300B单端A1类是如何输出15W功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