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3-22 21: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ocky_z 于 2024-3-22 21:19 编辑

加上基极二极管的右边电路,反而是纯正的沃尔曼结构,上管导通后,反而能确保下管的Vce稳定,并且不会随输出电压而变化,并且高压介入点电压是自适应的,就是大约等于低供电电压减5V,和115V无关。
且介入前和介入后、过度期间,下管根本不会饱和,依旧保证Vce=5V的状态,是稳定的沃尔曼线性工作状态。
而左边的原电路,加上R49,反而导致下管Vce不稳定,随着Vout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原电路
1.由于有R49/R39存在,导致介入点电压和外部相关,鲁棒性不好,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2.由于D11存在,会存在D11,DZ3,R49的通路,因此R49需要较大阻值才不会浪费功耗。但R39是5倍以上R49,R39的阻值更大,而R49是提供DZ3和上管基极电流,R39也不能太大。
所以原电路就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