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wuyuanzhen2010

一个奇怪的一大把人坚持不纠正的谬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6 20: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哥土炮 发表于 2020-9-6 18:27
抓住根本区别,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组态是根据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公用了哪个电极来决定的。自举电路在没有信号 ...

牛哥几句话把我心里模糊的想法说清了。
还想不出用仿真模拟观察的方法。
记得有公式可以按照bg2的贝塔和基极特性来换算r4的动态阻抗倍数。

没有自举的时候,输入信号让bg1减少集电极电流,这个是因,然后原来r4中的一部分电流流入bg2构成驱动电流,然而a点电压也会上升,r4中电流会减少。同时bg2按照射随工作,按照负载阻抗和bg2贝塔折算出一个阻抗和r4一起连在a点,最终a点电压稳定在一个新值。

再看有自举电容的时候,近似看来r4两端电压被c2钳住,r4变成一个恒流源或者说r4的动态阻抗很高。这个时候bg1减少电流,r4中多余的电流只能往bg2里跑。c2是产生这个驱动电流的源头,交流等效下c2两端此时通过r4 bg2(a端c端)放电,同时也通过r3串联rl放电,或者说r3中总电流减少。

因为bg2贝塔不能无限大,a端c端有交流压降,bg1的输出阻抗不能无限大,负载阻抗通常比较低,所以bg2工作在线性区的时候c点电压会稳定在一个新值。相比没有自举的时候为了达到新值所需要的输入信号要小的多,即开环增益通过自举变大了。

开环增益变大是因为以下差别,没有自举的时候r4不能取太大,bg2射随,bg2自带串联电压负反馈,且bg2折算到基极的阻抗在一般设计中相对r4大的多,所以负载阻抗变化对电路增益影响不大。
有自举电容的时候串联电压负反馈被绕过了,相当于去掉了这个负反馈,但也不是通过正反馈实现的,正反馈的必要条件是至少有一条环路增益大于1,任何一条找到都算,但我找不出。

所以有自举电容的时候开环增益随负载阻抗变化明显,才要有环路电压负反馈稳住放大器总增益。

r4等效恒流源是有bg2一起参与才能实现的,最终在bg1上体现出a点电压增益变大。

再看看有自举的场输出电路,设计师的水平比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1: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J2018 发表于 2020-9-6 20:31
牛哥几句话把我心里模糊的想法说清了。
还想不出用仿真模拟观察的方法。
记得有公式可以按照bg2的贝塔 ...

我认同您的分析,自举电路确实是可以增大电路的开环增益的,就是因为前面的这个放大管的集电极“等效电阻”,因为“反馈”变得很大。根据共射放大电路的等效微变分析,电路的开环放大倍数是要增加的。
另外有一点值得探讨的地方,就是自举电路的正反馈作用,这就看正反馈是怎么来的,我认为自举电路是个正反馈,但是这个正反馈的反馈系数是永远小于1的,所以不会像普通的深度正反馈那样形成震荡。如果注意到正反馈的“通路”是从自己的发射极通路反馈到自己的基极通路,所以这个反馈系数是永远小于1这个现象就好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1: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个想法,
假设有npn单管射随,发射级电阻20欧姆,静态管流500毫安,负载电阻20欧姆通过99999uf电容耦合,贝塔100,电源20伏。
用输入变压器串联100欧姆电阻,分两种接法,1 变压器一端接地100欧接基极,2 变压器一端接发射极100欧接基极。

接法1,就是射随,增益大约0dB。接法2,增益要大许多,20dB不到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1: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wuyuanzhen2010 发表于 2020-9-6 19:10
可参看24#楼资料, 另又见:

看到了您的资料,说实话我都是根据教科书来理解问题的,其他的书籍尤其是刊物中的错误很常见,自己能仔细甄别就行了。
也认同您的观点“自举电路没有改变输出管的工作组态,但是却是使电路的开环增益变大了”,原因我在回复上位同学的帖子里说了 ,关键是电压放大管的“等效交流阻抗”变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1: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牛哥土炮 于 2020-9-6 21:27 编辑
J2018 发表于 2020-9-6 21:12
还有个想法,
假设有npn单管射随,发射级电阻20欧姆,静态管流500毫安,负载电阻20欧姆通过99999uf电容耦 ...


您的想法是对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看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公用了三极管的哪个电极,只要是扎住了这个关键,就不难判断组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1: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wuyuanzhen2010 发表于 2020-9-6 19:10
可参看24#楼资料, 另又见:

楼主帖的两本书我都有。所以中毒太深需要强力排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1: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哥土炮 发表于 2020-9-6 21:10
我认同您的分析,自举电路确实是可以增大电路的开环增益的,就是因为前面的这个放大管的集电极“等效电阻 ...

是,牛哥您说的反馈,和我的理解作用一致。由于是用控制论方法分析放大器增益与稳定性。控制论中以增益dB来记和算的,不用正或负反馈来表示。0dB就是单位增益,是1倍。还有反馈系数f 常常搞得自头晕,这是自己太依赖仿真时候无脑扫参的结果。

至于互调失真有啥好办法?电子管倒相加自举后其他指标好的很,有没有办法。电子管实在不太容易随便加恒流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1: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J2018 发表于 2020-9-6 21:39
是,牛哥您说的反馈,和我的理解作用一致。由于是用控制论方法分析放大器增益与稳定性。控制论中以增益dB ...

电子管电路中使用恒流源,如果使用电子管做恒流源,那五极管的标准接法就正好,但是因为五极管药正常工作,自身需要的压降比较大,会使电路的效率大幅度降低。
所以我倾向于使用晶体管构成恒流源,有一个MOS管在国外烧友中广泛应用的,就是DN2540。顺便上个图,更多的应用您可以用必应来搜索一下:

OIP.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1: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J2018 发表于 2020-9-6 21:39
是,牛哥您说的反馈,和我的理解作用一致。由于是用控制论方法分析放大器增益与稳定性。控制论中以增益dB ...

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 ,再上几个图供您参考:

amp-twin3a5-mos-1b.png




post-2-0-37943400-1295275216.jpg




preamp 6n6p with css dn2540.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2: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6955 于 2020-9-6 22:10 编辑

复旦的那本晶体管电路还不错,就是错误太多,有些推导都不对了,文革中买的最近卖了。文革中出的书就是翻译日本的晶体管电路---出成很多本分册(简直脑袋灌了汤了)还算不错,由于出版成十几册谁也买不齐。很多书电路也没什么理好讲,错误太多,有些一看就不能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2: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康建民 于 2020-9-6 22:23 编辑

共集电极加了自举还是发射极与电源间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所以肯定不是共发射极电路。
至于这个阻抗,如果省去电容,一个单NPN管,E通过电阻到负极,C接正极,从C与B输入,管饱和时发射极移向正极,降低了输入的电压,这样就表现为较大阻抗。
如果加了自举,从通过二极管与电源正极连接的电容腿输入,管饱和时接输入的电容腿也对应着发射极向正极移动,结果是那个电容腿比电源的正极还正,输入的电压不会减小,就类似从B与E输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6 23: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哥土炮 发表于 2020-9-6 21:49
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 ,再上几个图供您参考:

谢谢分享电路,这些都是性能很好的恒流源。压降也不高。以前就打算用恒流做长尾倒相,只是担心胆机石污染而放弃。这次您提供了参考,我倒是要试试看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7 03: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哥土炮 发表于 2020-9-6 18:27
抓住根本区别,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组态是根据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公用了哪个电极来决定的。自举电路在没有信号 ...

您说得太对了! "冰岛"坛友认为"在使用自举的情况,R4与BG2、BG3发射结是并联分流关系,这时BG2、BG3的基极电流变化则完全取决于R4上面的电压变化,而与BG1的集电极电流变量无等量关系。", 这是倒果为因了, 实际上, 由于UD本身正是由于"自举"而来, 所以它是紧紧跟随着UA的变化而变化的, 换句话说, 在有自举的情况下, R4两端的电位差几乎不会有变化, 它怎么能够被视为"信号源"呢? 而且正因为R4两端的电压没有变化, 才造成了R4+R3这一路的交流阻抗的极大增加, 迫使BG1的输出几乎全部注入BG2或由BG3倒灌, 从而大大增加了增益. 然而, "改变组态说"由于不需要画等效电路图, 又貌似能自圆其说, 所以流传甚广, 甚至在上无二厂自己都修正了以前的说法以后, 还不断流传, 可见改变思维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不过当然, 还是要慢慢来, 一时想不通就先"搁置争议", 即使是大致正确的想法也未必没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这是需要谨慎小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7 07: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胆LAODAN 于 2020-9-7 08:08 编辑

图.jpg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7 10: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图不在讨论频道了,没有人否认BG1的组态是共发射极组态,讨论的是您省略简化的后面的两个推挽输出管的组态。
对于您的复合管看法就是看的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没有争议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4-5-1 14: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