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wuyuanzhen2010

一个奇怪的一大把人坚持不纠正的谬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4 22:22: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蟾 发表于 2020-9-4 17:45
其实,OTL功放的这个“自举电容”就是个正反馈支路,既没有“将共集阻态变为共射组态”,也没有“自动举高 ...

赞成这个说法,自举电路是正反馈,它的作用之一是给电压推动级BG1的负载提供一个负电阻,这样等效提高了BG1的负载阻抗。我看到过一个国外网友的一个电路测量,他采用自举把这个放大级的电压增益提高到1000倍以上,然后用大环路负反馈后,这个功放的电压增益保持在几十倍。俺念书的时候,没听到过改变组态的说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4 22:31: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教科书里有说用了这个自举电容以后,功放的开环增益变大吗?我好像没这个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4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蟾 于 2020-9-4 23:15 编辑
wuyuanzhen2010 发表于 2020-9-4 22:00
您所列举的两篇文章和《无线电与电视》上的文章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有些坛友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研究, 但 ...


自举电容这东西,说成“共集变共射”纯属基本知识没学到位(尤其是微变等效电路没学好),并且没有真正测量过、观察过实际电路的波形。其实拿示波器一看就清楚了:加了自举,推动级的输出电压则明显增加,而功放级输入输出电压依然近似相等,那么“提高增益”到底应该算在推动级还是功放级,就是明摆着的事。
9楼那个“等效图”,错就错在把推动级等效成信号源时接错了地方。不管有没有自举,推动管等效成信号源,都是接在功放管输入端(基极)和接地端(集电极)之间。
至于自举电容C2到底起什么用?看起来是“短路”(把输出信号送到D点),其实反而是“断路”(R4两端交流信号近似相等,就意味着R4里没了交流信号电流,也就等于掐断了R4、R3这条路,逼着推动管输出的电流往功放管基极走)。
如果理解不了,其实在上无二厂的《晶体管收音机的特殊电路》里还可以找到另一个例子,同样是在OTL功放这部分,共集阻态的输入级,同样是在偏置电路中引入正反馈,把发射级输出电压短接到基极偏置电阻上,使偏置电阻两端电压近似相等,就等于掐断了其中的交流信号电流,逼着输入信号只能往输入级的基极走,从而提高了输入阻抗。这个例子,恐怕没人会说它是“共集变共射”了吧。
说C2“举高”了推动管供电电压、增大了动态范围,其实这种解释比“共集变共射”错得更离谱。试想,就算正半周C2真能起到“举高电压”的作用,那么负半周呢?难不成C2能让推动管集电极“跌破地板”?那正负半周岂不严重不对称了?如果是这样,自举电容这玩意绝不会有人用。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4 23: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您的看法, 同时我们也认为, 搞清楚电路原理还是有必要的, 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虽然与恒流源相比尚不能及, 但只要搞清原理, 那么在实践中还是可以力争"接近"理想效果, 例如, 我就曾按照自举电路制作了一台OTL, 效果相当好, 采取一定措施后, "瞬态互调失真"包括"振铃"等都甚微, 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其实"共集变共射"的说法原本不是由我国先出笼, 而是"舶来品", 但它的迷惑效果相当惊人, 我一开始也差点信了, 后来越想越不对, 才开始仔细阅读各路真专家的论述然后又亲身实践, 才知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是"伪共射", 即看上去像共射, 增益效果上也像, 但实际不是, 关键在于"交流阻抗"四个字.


其实关于音频功率放大电路有许多理论都是错误的,比如峰值音乐输出功率这个定义。如果这个定义成立,那么永动机就产生了,鸡毛也可以上天了。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正弦波输出功率和矩形波输出功率。有些东西看似简单,要说清楚需要写许多文字,我想在有时间的时候整理归纳一下再说。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0: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yuanzhen2010 于 2020-9-5 01:17 编辑
飞蟾 发表于 2020-9-4 23:01
自举电容这东西,说成“共集变共射”纯属基本知识没学到位(尤其是微变等效电路没学好),并且没有真正 ...


您说的这个图, 应该是这个:
讨论02.jpg

示波器真是一个好东西!

在"同样是在OTL功放这部分,共集阻态的输入级"这一句中, "阻"似为"组"之笔误, 但是您把问题讲得非常透彻, 非常清楚了! 赞一个. 加分, 必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5 00: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温一下两本大学的教材,看看教授们是怎么解释自举电容的作用和"组态说"的.
DSC01238.JPG
DSC01235.JPG
DSC01236.JPG
DSC01237.JPG
DSC01242.JPG
DSC01239.JPG
DSC0124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0: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yuanzhen2010 于 2020-9-5 01:13 编辑
WXYZ 发表于 2020-9-5 00:24
重温一下两本大学的教材,看看教授们是怎么解释自举电容的作用和"组态说"的.


两本教材均为1980年以前出版, 所述均有误. 但是, 到了八十年代以后, 由童诗白主编的《模电》已经不这么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5 01: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偶还年轻,第一次听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5 01: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甭管它什么教材书籍、什么教授讲解,说“改变组态”纯粹是没有搞清楚原理,连等效电路都没有画对的。
推动级是个受控电流源,如果没有自举电容,则上面R3,R4,R5构成分压,使BG2比BG3获得的信号电压低,从而上下两臂不平衡,输出波形有较大畸变;
加上自举电容后,使R4上端电压与B点电压接近相等,则R4上端近似为恒流源,从而BG2和BG3获得的信号电压基本相等,从而上下两臂基本平衡,输出波形得到改善。如果把R3换成恒流源,输出波形还能进一步改善,同时也能省掉自举电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4: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sj055xy 发表于 2020-9-5 01:34
甭管它什么教材书籍、什么教授讲解,说“改变组态”纯粹是没有搞清楚原理,连等效电路都没有画对的。
推动 ...

是的, 您的叙述完全正确, 不是因为彼此立场相同而单方面说您正确, 而是您的确是正确的. 所以我在1#楼一开始就把带恒流源的画在旁边, 能有最好有; 生活困难如我一般, 为了"节约"一只管子, 才考虑用自举, 用好了, 效果也相当不错, 但是原理不能搞错, 自举绝不是改变了组态, 而是提高了交流阻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5 10: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wuyuanzhen2010 发表于 2020-9-5 00:13
您说的这个图, 应该是这个:

其实我想说的是附录2里的这个电路,原书已经作了较详细的解释。您贴的图8-11只是负反馈而不是自举。
QQ截图20200905104938.jpg
QQ截图2020090510502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5 13: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F35_ 于 2020-9-5 13:20 编辑

说实话啊,我一直很反感将一个电路定性为“某某组态”,比如共基、共射、共集。因为一个实际电路有可能输入和输出是不共地的,比如某些震荡电路,此时如何定义所谓的“组态”?对于这类电路,强行定义组态无非是忽略某个“相对小”的阻抗,但这样很可能就忽略了真正的原理,我一直坚持,不要在电路分析的过程中,给自己套上某种枷锁。

这里就拿这个电路说事儿
1111.jpg

我们画出交流等效电路(R5忽略了,它只是提供偏置防止交越失真的,一般R5上要并联电容的),然后嘛,一目了然
88.jpg

这个电路改变组态了吗?
如果我们忽略R3,并且允许RL被短路,这里就变成某些教科书说的“共射组态”,但这个说法正确吗,不正确,因为R3无法忽略,RL不能被短路,但这个说法错误吗?也不错误,因为有一部分信号(R4上的信号)确实走的是“共射组态”的路线。这矛盾吗?不矛盾,因为问题被割裂了,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说的都对,又都不对,因为视角被套上了枷锁,强行把电路归纳到所谓的“组态”。

这个电路是正反馈吗?
是的,对于BG1的输出电压(或BG2/BG3的基极电压)来说,是正反馈的,负载RL上的电压,等于同相叠加到R3上,导致BG1集电极电压被抬高。

这个电路是为了增加BG1的等效负载阻抗吗?
是的,我们知道负载阻抗=负载电压/负载电流,当抑制负载电流变化(电流源)或增强负载电压变化(正反馈)时,等效的负载阻抗就增加了,两种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

这个电路是“自举”电路吗?
是的,它确实抬高了BG2/BG3的基极电位,所以称为“自举”没错。

那这个电路应该怎么看?我觉得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结果是对的,就不要纠结所谓的“概念”,要知道概念都是人为的,天地本无名,何况一个电路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5 13: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蟾 发表于 2020-9-5 10:59
其实我想说的是附录2里的这个电路,原书已经作了较详细的解释。您贴的图8-11只是负反馈而不是自举。

他的图8-11中的BG1和您的图中的BG1是一样的,都是正反馈(交流回路是典型的三点式,他那个50uF的电容就是反馈回路),不是负反馈,只是他那个BG1要接环路负反馈,所以发射极电阻接到功放输出端了(负反馈在这里)。
但他的图8-11和您这个电路中的自举,目的是为了提高BG1的输入阻抗,是给BG1进行自举的,本帖1楼的电路,是给功放自举的,不过原理都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5 15: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扯反馈为好,一个射极跟随器的电压增益小于1,反馈信号又有电阻分压,不是典型的反馈电路,提高输入阻抗的作用有限

恒流源也是有压降的,低压电路效率并不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5 15: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F35_ 于 2020-9-5 15:42 编辑
大孔景元 发表于 2020-9-5 15:15
不扯反馈为好,一个射极跟随器的电压增益小于1,反馈信号又有电阻分压,不是典型的反馈电路,提高输入阻抗 ...


这里说的反馈,是正反馈,不是负反馈,我们把激励级去掉看。

把R3和R4看作一体,它是否是接在末级管的BC之间?R3和R4的连接点是否接在末级管的E?R3和R4是不是同类阻抗?这不是正好满足三点式正反馈吗?

从另一个角度,先将末级管看作射随器,然后将输入信号的一部分(通过R3和R4分压)直接给到输出,从而降低了R3和R4对输入信号电流的分流作用,从而提高了末级的输入电阻,那么对于激励级来说,不就是提高了负载电阻吗?

这种将输入信号分压直接给到射随输出端的方法,大量用在需要高阻抗输入的场合,之前坛里某位朋友为频率计制作的高阻抗探头也是用的这个原理

恒流源这个东西确实有压降,但我觉得在低压电路并非不好用,可以通过器件改善,比如用低饱和压降的管子,或降低单管的电流,大电流使用并管(集成电路经常这么干),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饱和压降,集成放大电路里几乎全部是恒流源负载,包括低压的也是,可见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是过去因为半导体成本的原因,无法像今天的半导体工艺那样搞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4-5-1 19: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