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直流电子管 于 2016-11-4 20:20 编辑
最近详细研究了超外差收音机的原理和设计,对调频式收音机也有了简单的了解,但是看到国内外用旁热式电子管自制调频收音机的较多,用直热式电池管制作调频收音机的却寥寥无几。根据现在在电池管收音机上采用小型中周的经验,遂产生了这个想法,发上来供大家讨论。
我准备采用9只国产电池式电子管和五只晶体管组成一台全波段机器。包括四只1A2电子管,三只1K2电子管,一只1B2和一只2P2电子管。晶体管包括一只3DG高频硅三极管和两只2AP二极管组成的相位鉴频器,以及两只半导体二极管组成的限幅器。
中波部分采用常规结构,一级变频和两级中放组成,短波也是如此,由于考虑到两级中放在调整理想的时候已经能产生足够的增益,因而对于短波波段不再增设高放。这样便于装置一个空气四连解决问题。
中周系统全部采用晶体管小型中周进行改绕,谐振电容200P,用0.08漆包线绕162匝,两个调谐回路和一个耦合电容组成双调谐中周。
中短波本振线圈全部采用晶体管小型线圈改制,在这之前曾经有同学试验过,发现1A2在短波时工作不稳定,低端高端本振差距较大电压不稳,满足高端灵敏度时低端就要啸叫,要么就是高端停振,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分析的,由于1A2和6A2的内部结构并不同,主要是第二栅极没有那两块铁片作为束射屏,而国外的1R5似乎是有,因此短波频率在6M以上的时候难免产生牵制作用,造成本振电压衰落,变频增益下降,解决方法是,将短波划分为三个波段,适当选取线圈的电感量,通过在天线联加入垫整电容和补偿电容的方式,将单个波段的覆盖系数减小,这样管子工作状态比较平稳,例如2-5M ,5-12M ,12-24M三个波段,同时引入负反馈,通过中和电容减小牵制作用,维持震荡的稳定,由于采用半导体小型震荡线圈,因此即便波段划分较多,也能将四个振荡线圈和相关的补偿垫整电容集成在一个小电路板上,可以减少分布电容。提高收音机的稳定性,中波采用磁性天线,短波采用拉杆天线接收。
对于调频部分,我表示此前已经有同学制成了1A2超再生调频收音机,而且乙电仅55V就可以震荡,这就证明即便在55V乙电,1A2的三极管接法仍有相当的放大作用,因此可以采用两级1A2三极管接法组成一级不调谐高频放大器和一级调谐高放,起到匹配天线阻抗的作用,同时第三个1A2采用三极管接法组成三极管混频器,用3DG高频晶体管组成FM的本振,由于本振仅仅是产生一个正弦波,所以用晶体管和电子管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这仍然不影响全机无论高频还是中频信号都是用电子管放大的,因此称为全电子管机是可以的。调频由于两级高放一级变频,即便电子管在这样的高频下工作不是十分理想,但只要每一级可以产生10DB的增益,三级加起来也可以超过调幅部分的变频增益。调频部分和调幅部分共用两级中放,10.7M半导体中频变压器和465K中频变压器串联安装。这样可以节省两只电子管,同时由于10.7M的通频带已经能够满足要求,因此采用双调谐中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兼顾AM部分的线路特点,因为调频电台相对分布较为稀疏,因此也不必担心三级中放选择性不足,由于一共有8个调谐电路,因此可以产生足够的选择性。
两级中放以后由一级1K2和一级双调谐中周组成的第三级中放以及两只晶体二极管组成的限幅器。然后是两只晶体二极管和两个中周组成的相位鉴频器,当然也可以自绕中周改制比例鉴频器。调幅部分由1B2的小屏检波后送入栅极进行电压放大,调频部分经过相位鉴频器后信号送入 1B2的栅极进行音频放大,最后经过2P2功率输出。
这个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本振部分加入采用电子管振荡器要多设置一个电子管得不偿失,因此采用了晶体管振荡器。
限幅器和鉴频器采用晶体管设计一方面避免了电池式电子管没有独立阴极的缺点,另一方面大大简化了线路。
FM,AM的切换采用一个波段开关或者拨杆开关,主要是通过控制高放和变频级的灯丝供电来切换的。工作在AM模式时,两级FM高放和一级FM变频的管子不工作,AM部分的1A2工作,因此能输出465K中频,10.7M中周则几乎不受影响,同样,工作于FM模式时,由于AM部分的变频管电源被切断,而465K中周谐振电容高达220P,因此对10.7M中频电流几乎没有阻力,这样的设计不但简化了线路,而且节省了电子管的用量。
调谐部分采用国产的空气四联,主要考虑到两个调频联片距大,频率稳定性高,因此不必再单独设计频率稳定电路。使得电路更加简化。
以上只是我的一个设想,希望大家积极拍砖,如果有时间我将在明年或者后年购进设备进行试验。争取形成一个成熟的线路。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