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坛友好,小月近来一直潜水,也很少发贴了.今夜莫名奇妙失眠,索性不如上来发篇长贴,诉诉心声.胡乱说一通,不对的地方还请前辈高人指教
近日无事仔细研究了下耳机(一副HP800和一副森海MX500,配合ADI芯片+BBE音效)和音响之间的区别.发现音响系统(功放+音响)在音质上确实存在不少通性的缺陷.
对于一般DIY音响玩家来说,无非是打磨已经的中低档音响系统或制作胆机来达到自已的听音要求.粹的花高价买发烧器材的烧钱族相对还是少数的,也不符合DIY精神,所以我所针对的是中低档音响系统的研究评论,相信这样的想法大多朋友都会认同.
对常见的二分频,三分频音箱和常见的集成电路功放,分立件功放来说.基本上都有一些共性的通病.就是分频点附近的音质畸变、细节丢失和夹杂音染(包括整体失真度和音色偏移)
而音响系统的三大件:音源、功放、音响再加上听音室,之间搭配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最终音质的表现,这其中原因实在太复杂,我仅就针对性的说一些易发易见的缺陷和病症.
上面说了,分频点附近的音质畸变几乎没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前端电子分频或许是个解决之道,然电子分频器本身的设计,用料方面,对普通DIY玩家来说就已经很难做好.好在分频点失真所影响的仅是分频点附近的一个频段内,这个只能通过正确的设计,结合功放输出的特性,人为的进行修饰了.
而夹杂音染的问题,解决起来则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工程.问题的追查可能从功放一直要追到音源.
所谓的音染,和音质及音色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个人理解为,音质是指音响系统整体还原音乐媒体所能达到的一个指标.音色则是相对人耳来说,对频谱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的修改.
而音染,则是整个频段内,渗入的一种个性,或者说是一种"失真","味道".
就音染来说,我和我身边几个喜欢音乐的朋友把音响系统的音染趣分了几个种类,在此不妨笑谈一下.
一:水晶类型的音染,或者说无音染,接近纯净的声音,完全的再现音源的音质,音乐载体是什么样,回放出来就是什么样.这是理想的系统.
二:钻石类音染,整体音质细节分明,清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听感轻松激进.高频清晰无比,低频弹性十足,中频非常平衡.仅常见于好的耳机系统= =!
三:金色音染,整体音质较软,低频丰富但偏松,中频华丽谐波丰富,回放人声磁性十足,高频稍暗不刺耳,久听也不会觉得疲累.仅常见于好的胆机系统
四:银色音染,整体音质与钻石类音染接近,仅中频稍暗,高频稍散,缺少些层次和细节.听感依然良好,一样久听不厌,适合听些轻音乐,钢琴吉它类,常见于好的芯片和分立件功放.
其实以上只是戏谈,音染,音色实质上和音质还是密不可分的,音质统盖了一切.
回到所说的音响缺陷上,夹杂不良音染(垃圾音染)的机器多半设计或搭配的有问题,常在拾音,前级放大,和末级功放上出问题.
这里又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相对于现在的CD格式来说,CD机比DVD机更适合用来听音乐.DVD机的采样频率相比CD机要高的多,一些中低档DVD机读CD数据进行DA还原时,在高频频段上的数码味和冷硬感比CD机要强烈的多.至少我听过的常见的DVD机确实这样.怀疑是DVD机的解析能力远高于CD机,反而把CD格式的缺陷(44.1的采样和16位元的带宽)暴露的更清晰.从而产生更硬更冷的数码味.曾听说过创新某声卡因不同采样频率之间的转换导致音质变差,且不容易通过简单改造修正。由此可见该问题确实存在。
再说说细节丢失这个缺陷,这几乎是中低档音响系统的通病.
相对于高档音响,静电音箱和好点的耳放系统.音箱的细节丢失其实已经达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我经常在耳放系统中听一些常听的音乐,每次都能从耳机中发现更多的细节和惊喜!!!而音箱则无论怎么都听不出来.
仔细对比聆听下,音响主要丢失了以下细节:
一:瞬态的波形,常见在某种乐器突然发声时特有的一瞬即逝的伴随音,如鼓皮声,笛膜共鸣声,小提琴弦和弓的摩擦声.
二:谐波丢失,常见于中频的谐波,这个问题多少要和分频器要扯上干系了.且和扬声器的音域频响特性,线性也是相关连的.
三:复杂音乐背景下的小音量丢失.这似乎是扬声器振膜太过于笨重所致,怀疑静电扬声器是否就为了改善这些而诞生??/?
上述的第一和第三条,基本可以归罪于音箱系统,属于喇叭和箱体的问题。特别是分频器电路:二分频中频差,三分频音质差,全频的频响又差!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永恒的难题!!
而第二条,则和分频电路和功放有很多的关系,抛开电路设计不说,就用料上来说,分频点的确定和耦合,滤波电容的选择也是难题一道,需反复试听修正才能调得顺听一些.
很多功放的末级功率放大电路中的滤波电容(也可说成是功率供给电容)都是大水塘+高频电容,而大容量电容由于本身的电感电阻和ESR值的影响,对中高频段的功率供给能力相对低频和超低频来说要差的多.不仅会使低频变混,中频暗谈,丢失细节;也同样会造成瞬态反应不及.和其并联的小容量高频电容虽然在极高频段能补偿一些功率因素,但对3~8K的频段供给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一般DIY玩家能弄到的大容量电容真正各项指标好的是少之又少,用并联不同容值电容代替大容量电容的方法理论上虽可行,但实际上往往会造成音质混乱,且机器线路的布局对此也有限制性.而容量偏小的优质电容在大音量回放时,超低频段的表现又差强人意,唉~~末级功放电路如此,前级运放电路,电压放大电路又何尝不是?只是症状要稍轻微些罢了!!
除了上述的这些,音箱的箱体结构对音响系统来说也有太多的缺陷,
倒相式音箱低频下潜深,低音有力,可是却存在无法避免的低频某频段的峰谷,共振和低频混浊.
密封式音箱细节表现好,可是频响影响严重,特别是低频下潜几乎全靠低音扬声器的尺寸和特性来决定.好的密封箱箱体大,价格贵,效率也低。
静电+低音炮直接免谈,价格实在太贵,全频号角频响相对较差,手工制造非常复杂,好点的成品价格一样昂贵,同样免谈...(这方面直热胆版主心里非常清楚)
可怜乎,莫非只能听耳放系统???然大多CD录制时的声场是按音响系统来定制的,耳放系统的声场大多是不正确的,久听不但耳朵痛,头也痛.....
听音室对大音量时的回放的效果也有大大的影响,不可忽视.普通家庭20~30平米的客厅充其量只能容纳60W的音箱,功率再大的话就只能换房子了= =!
乱七八糟说了这么多,似乎没有说到这么多问题的解决办法.是的,至少我认为,真的很难解决,至少我是没办法解决。
或许某一天,科技发达了,某个牛B音响公司出产了一只15寸长冲程的“超薄振膜静电单元”!有着30W标称功率,100W的峰值功率,再加上非常好的箱体设计和听音室设计,或许能解决上述的一切问题.哈哈哈哈
在此之前,我们依然只能选择性的选择这些音染音响系统,体会音乐魅力的同时,同时感受着这种挥之不去的"缺陷美"
我只能用用音响来制造气份,用耳机来聆听轻音乐.用心灵来感受和理解旋律.我相信我是一个懂得音乐,也了解音质的人
幸苦的打了这些字,还望各位朋友谈谈自已的想法,有劳了!!!
[ 本帖最后由 月夜宁静 于 2008-10-17 13:03 编辑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