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6-9 09: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帅的不行 于 2013-6-9 09:52 编辑
L.D.XIONG 发表于 2013-6-9 06:16 
经多次实验初步有所认识:
1,铝片与芯线形成开放式电容,大的有24PF,小的有13PF。
2,这种电容越多越好 ...
梁老师:
根据您的实践结果来看,有几个困惑的地方
1,铝片与芯线形成开放式电容,大的有24PF,小的有13PF。
这个可以理解,只要两个金属不短路接触,中间必然存在电容
2,这种电容越多越好,芯线的帚状铜丝必须每股分开。
这个也可以理解,分开的铜丝相当于增加了电容的面积。
3,芯线的帚状铜丝要接触到瓶子的内层,瓶子是电容的介质。、
这个不太好理解。为何一定要接触到瓶子内层?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帚状铜丝和外层铝箔的距离要尽可能的近,距离越近,电容越大。
4,接收电磁波的主角是铝片,越多越好。它以电容的方式传给芯线。
这个很不好理解。如果主教是铝片并且越多越好,那为何又要限制不能形成短路环?为何还要随机贴,规规矩矩的贴半面效果反而不好?另外,如果是以电容的形式传给芯线的话,那么弄两个大的平板电容紧密靠在一起应该接收效果也不错。
有些地方感觉理论和实践脱钩,不知道为何。
另外,帚状铜丝在整个装置里究竟起什么作用?为何要强调必须帚状铜丝,如果用很薄很薄的金属箔代替帚状铜丝紧紧的贴在瓶子内层,效果会有何不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