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changwanren

对电容耦合的谐振回路的属性的实验与认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4: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双中示波器的两路接地时共用的,所以无法测出18p电容两端的电压的电感两端的电压在谐振是相等且反向,因为两者不具有公共的接地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6: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ngwanren 于 2025-1-9 16:54 编辑

实验测量了这么多,总结一下自我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认识:
   从扫频的结果上看,对于给18p耦合电容加上信号源电压,
      1、有明显的谐振阻抗最小的极值,符合串联谐振属性。
      2、有明显的线圈两端电压高于信号源输入电压,符合串联谐振属性。
      3、经计算谐振频率600KHz时,谐振阻抗最小值670欧姆,谐振频率900KHz时,谐振阻抗最小值172欧姆,比实际的串联谐振阻抗大很多,且比并联谐振阻抗小于更多,所以更靠接串联谐振。从相差上看既不符合并联谐振的相差也不符合串联谐振的相差,但更接近串联谐振的相差,可变电容调小,谐振频率变高时,相差变得越小,谐振阻抗变得越小。
      最后结论,这种谐振电路是串联谐振并联谐振并存,且以串联谐振效果显著,若把18P不叫耦合电容,叫串联谐振电容,可变叫并联谐振电容的话,串联谐振选取电容越大,并联谐振电容选取越小,并联谐振属性引起的效果越小,串联谐振引起的效果越大。
     下图蓝色为并联谐振引起效果补充,绿色为串联谐振引起效果补充,两者合成为粉色图像,是实际测量的结果。
5p.jpg
    只是猜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9 17:5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5-1-9 16:26
实验测量了这么多,总结一下自我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认识:
   从扫频的结果上看,对于给18p耦合电容加上信 ...

对不起,对这结论我有不同看法。
到底是串还是并应该由参与谐振的电容与电感的连接方式来定,与信号接入方式(电感偶合,电容偶合,或加隔离电阻的直接偶合)。如果此点是正确的话,那在分折时首先需排除可能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的所有不必要因素。我想在你的电路中就是需去除那只18P的"偶合电容"。众所周知除了提供信号通路外,它还可能参与谐振,或形成分压,影响相位等,最终使测试结果偏移。就从你的二张图中也可以看到,U1与U2的峰谷并不在同一个频率上。
所以我建议,如果单纯考虑LC的谐振,则去掉18P。如果想知道双调谐电路的特性,则在18P前再加上一级LC回路。
供参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8: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bobby_jack 发表于 2025-1-9 17:57
对不起,对这结论我有不同看法。
到底是串还是并应该由参与谐振的电容与电感的连接方式来定,与信号接入 ...

      用不着道声对比起,各自的认识尽情的谈,起码我的心态是只谈自我的认识,并没有认为我的认识一定对,不同的认识一定错的心态。
      您的认识是扫描图像的18p耦合电容与LC共同的作用导致与串联电阻分得的电压变小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电感测得的电压比输入电压高也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到目前还没有导致的原因吧?
     对于串联谐振还是并联谐振我的认识是由参与谐振的信号源属性、多个电容和电感共同决定,包含信号源的电感和电容,只盯着电路中的一个电容和电感的链接方式来判断,其他的电容都推给是信号源,把耦合电容也是为信号源内阻,我且不这样认为。
     尽情的谈自我的认识,不要有顾虑,或许某种说法是我改变现在的认知,至与提出不同的认识的观点,只要不说题外话,在我的心里不会产生反感,导致影响心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9 20: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fjct 于 2025-1-9 20:44 编辑

增加39K电阻后,信号源内阻等于原生阻抗1K、39K、18p容抗14.74K之和54.7K,总谐振阻抗等于空载谐振阻抗和信号源内阻、负载阻抗(本例无)的并联值。现空载谐振阻抗为91.5K(Qq值100频率600KH时),信号源等效阻抗54.7K,并联值34.2K,Qe值37.4,远高于无39K电阻时的Qe值13.9.
在上述Qe值条件下发生并联谐振,U2电压高出U1电压很多倍是合理的。并联谐振的功能本来就是从高内阻信号源获取最大功率并提升电压。
前一个电路产生的电压峰值变化较为平缓,是逐步接近阻抗匹配的原因;后一个电路产生的电压峰值变化较为陡峭,是并联谐振阻抗急剧变化的原因,Q值提高电压上升倍数更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2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zzfjct 发表于 2025-1-9 20:06
增加39K电阻后,信号源内阻等效于39K与18p容抗14.74K的矢量和41.7K,总谐振阻抗等于空载谐振阻抗和信号源内 ...

   人们在思考问题是若首先确定了属性之后,在思考问题是就具有排异性,您是确定了属性是并联谐振,思考的思路是将18p的电容给拿到信号源内部,并认为他不参与谐振。就是不把他拿出来视为谐振电路的一部分。对扫频U1电压有最小的极值避开不做考虑,因为他的最小极值对并联谐振时阻抗最大对立。并联谐振谐振时可以从高阻信号源中获取最大电压,但谐振电感线圈上两端的电压不会高出信号源电压,我的认识是高出信号源电压很多倍,一定是串联谐振.把18p的电容换成等效阻值的电阻,在扫频U1电压,测得的结果是U1只有最大值极值的电压,这符合并联谐振属性。这是我和你认识上的差异。明天我再实验一下,看看串联的电阻是39K还是3.9K,得到如此结果。老眼昏花,棕和红色环可能分不太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9 2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fjct 于 2025-1-9 22:21 编辑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5-1-9 21:01
人们在思考问题是若首先确定了属性之后,在思考问题是就具有排异性,您是确定了属性是并联谐振,思考 ...


对于第一个电路,我既否定工作于理想串联谐振,也否定工作于理想并联谐振状态,理由是实测谐振阻抗值不合理、信号源内阻太低。并没有先入为主。
并联谐振是配套高内阻信号源的,你的信号源原始内阻仅1K,是18p电容提供了10几K的内阻勉强达到10K左右的谐振阻抗,如果18p改0.01μf以上,根本不会存在电压峰值。
18p的作用其实不重要,说并联于365p吧,365是可调的;说串联于L/C电路吧,谐振频率不知要大多少。
根据谐振阻抗值既非理想并联谐振亦非理想串联谐振,但实际1K电阻存在电压峰值,总得有个理由,除了阻抗匹配导致的电压峰值想不出还有其它理由,毕竟不理想的谐振还是有一点阻抗变化的。阻抗与内阻相同时峰值电压最高,不一定是谐振状态。
根据实际的谐振阻抗,可以确切判断是并联谐振还是串联谐振,后面那个电路应该能做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7: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ngwanren 于 2025-1-10 07:57 编辑

根据坛友的各种认识,又里了一下实验思路
    实验电路图:
电路图1.jpg
    信号源内阻约1k。
  将耦合电容去掉并短路,扫频结果是在500—700KHz范围内没有谐振峰值点,U1与U2电压相等
1k直接耦合.jpg
加入18p耦合电容,扫频结果如下,可以看出信号源输出电压有最小的峰值点,扫频峰值电压高出信号源电压。
1k信号源18p耦合.jpg
  将18p耦合电容换成39K的电阻耦合,实验结果如下,幅频特性有最大峰值点,但峰值点电压小于信号源电压。
1k信号源耦合电阻39k.jpg
   分析:
    1、并联谐振是靠谐振时阻抗最高去和高阻的信号源分取电压,但分得的最大电压不会高出信号源电压,若谐振电感上的电压高出信号源电压,一定是串联谐振。
     2、由于串联谐振谐振时,阻抗最低,连接在高阻信号源中,在谐振点出会出现输出电压有最小极值,此测量最小极值不显著,因为信号源内阻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8: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楼的电路图的基础上,将电源输出对地并联一只100电阻,时信号源内阻约100偶,耦合电容18p,扫频结果如下
低阻100欧姆18p耦合.jpg
将耦合电容换成39k电阻扫频结果如下
100欧内阻和39K电阻耦合.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8: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ngwanren 于 2025-1-10 08:17 编辑

下列实验条件:电阻3.9k,耦合电容18p,粉色曲线为电压U1,红色曲线为电压U2.
电路图2.jpg
3.9k和18p耦合.jpg
问题:若把3.9k视为信号源内阻,若是串联谐振,在这么大的信号源内阻条件下,谐振Q值应该非常低,但从幅频曲线上看Q值不是很低,为什么?
    我会续贴,谈我的认识,耐心等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08: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极兵 于 2025-1-10 08:42 编辑

谐振,是信号源与LC网络在频率与阻抗两方面的协调。要求频率相等且阻抗匹配。我在前面回贴中说信号源内阻约1K,它不高也不低,收音机调谐回路是Q值较高的LC回路,并联谐振时阻抗很高求高内阻信号源与之形成阻抗匹配,串联谐振时内阻仅2~3欧姆,耍求低内阻信号源才能形成阻抗匹配。Q值是LC网络固有特性,实验中若发现其表现不佳一定是没达到阻抗匹配条件。因此,应根据实验情况,选择内阻合适的信号源。高频电路,阻抗匹配更重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09: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enryYam 于 2025-1-10 09:15 编辑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5-1-9 06:31
再看一下进一步实验的结果,去掉耦合电容,将信号源直接连在LC谐振回路的一端,扫频跟谐振回路串联的1K ...


常老师的这个扫描曲线,让我想起了石英晶体谐振器的阻抗-频率曲线图,二者是同样的样子只是石英晶体的曲线更陡峭因为Q值更高。

如下图,在串联谐振频率fs和并联谐振频率fa之间有一段感性阻抗区,一般应用都是在这个区域发挥。

石英晶体谐振器阻抗-频率曲线.JPG


石英晶体的等效电路如下图:

石英晶体等效电路.JPG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将耦合电容视为谐振回路的一部分,其属性为串联谐振的理论解释,有坛友说,加在LC两端的电压是从外部加入的,从连接方式上看,就是并联谐振无疑,但有仿真软件的朋友仿真一下,其谐振峰值点不在计算的LC的谐振数值上,要比计算的频率偏低一些。
     只看LC是并联谐振无疑,但算上耦合电容就不是并联谐振了,他的属性通过实验已经的出来了。
     LC的并联谐振的感抗与容抗随频率变化见下图
阻抗特性.jpg
    当信号源的频率稍低于并联的谐振频率时,有一个感抗变化非常大的区域,这个感抗要比线圈单独使用的感抗大得多,当扫频的频率早某点是耦合电容的容抗等于感抗时,在线圈上会得到最大的电压峰值,由于是串联谐振,峰值电压就有高出信号源电压的可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0 10: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谐振曲线比串并联判定更重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1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ngwanren 于 2025-1-10 10:26 编辑

    在解释一下当信号源阻抗约4K,应串联一只3.9K电阻,为什么还有如此高的Q值,这是又耦合度决定于,必定有LC的谐振不经过电源内阻。
在双中周耦合中,有耦合系数概念,有C1/(C1+C2)*Q有=1时为临界耦合.耦合度会把信号源的阻抗变小反馈给谐振回路,设L=240,在频率600KHz处的电容为293p 耦合度 18/(293×18)=17.2    4K电阻反馈给谐振回路的阻抗为4/17.2=0.23k。
要从谐振回路反馈给信号源的阻抗数值的计算上看,阻抗的变换对耦合系数的数值还应加平方。
    反正只是猜测,定量测量太困难,实验就到此为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7 15: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