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1-3 14: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F35_ 于 2024-11-3 14:27 编辑
你说的没错,其实就两点
1.中文的信息熵太高,导致语义精确度变差,这在语言学上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特点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文字利用率高(中文是文字利用率最高的语言,没有之一),坏的方面是,文字的使用难度更高(中文也是最难学的语言,没有之一)。对于现代科学来说这个特点就不好了,不论是写的人还是读的人,用中文精准的论述一项技术的细节,要比英文难得多
2.国内学术圈的问题,很多人(并非全部)翻译外文书籍,就是赚吆喝的,这导致了翻译书籍良莠不齐,但总的来说质量差的占多数,分辨这些书籍的质量好坏你首先得读一遍吧,这太废功夫了,有这时间我英文原版都啃完了。我一般用的方法是两者都读,翻译版本略读,那些不重要的、歧义少的,读中文,可以节省时间,那些细节、不好把握意思的地方,去看原版,更精准。
搞技术的更推崇英文资料也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基于专业需要,很简单的道理,现代科学体系就是西方搞出来的,原始定义就是用人家的语言搞的,所以去学习这些东西是必要的,就比如生物学中,学名为什么都要用拉丁文?即便我们搞出来某些新技术,但这些技术倒到根子上,其基础体系难道不是西方搞出来的?所以严谨的说无法脱离这个基础体系来描述这个新技术,那么这个新技术要得到世界的认可,就必须用西方语言来精准描述,很多基础科学,也许我们的老祖宗发明的更早,但谁让你没形成体系呢,没形成体系,就得不到广泛认可,这就叫解释权,这是客观事实,和崇不崇洋、媚不媚外没有一毛钱关系,国家和民族自信心也不需要从这里去找。
另外,不用和喜欢贴标签的人较真,在这种人眼里,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事物都只有一种颜色、一个标签,你只要表达某种观点,就会被贴,我管这叫幼稚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