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9-10 13: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试着回答壳壳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坐等听课。
1、12BY7A规格书上标明最大帘栅电压190V,这个电路的运用都超过这极限电压,为什么?
超不超极限电压实际上并不是以说明书标的值为界,而是以实际工作时电极的功率消耗最大值为界的。该机中该管的运用都是深负压应用,使得帘栅流比正常值都要小,所以经估算,帘栅耗并未超出标定的1.1w,所以是管子是安全的。
2、为什么要选用12BY7A这只视频管子,其他很多通用的管能不能做到同样好?
这个恰恰是设计者的先进理念所致,选用在当时相当有技术含量的视放管(高跨导、宽频带),用设计视频放大(带宽6M)的技术去设计音频放大电路,估计是以1M以内为牛前带宽为考虑范围,得到200-300KHZ的牛后带宽是不足为奇的。这个思路放到现在仍然通行于固态放大器的设计。宽阔的频率响应为负反馈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若用普通低跨导五级管,受增益带宽积的限制,必然捉襟见肘,带宽受限。
3、第一级为什么用大电流5极管标准接法,这会不会引起大失真和大噪声?
第一级选用大电流,是为了增加带宽和驱动力,去克服后面各种电压负反馈造成的输入阻抗下降的问题,同样倒相级的电流也不小,同样是为了增加带宽,加大驱动力。理论上五级管的电流热噪声比三极管大,但那都是体现在应用场合是低电平应用,如无线电接收机的高放处,那里都是微伏级的水平。而音频放大,第一级基本上都是伏级别的,加上负反馈技术的应用,热噪声的影响极低,不足多虑。
4、5极管差分倒相推动有什么好处,能否与6550/KT88形成失真抵消和优势互补?
差分或者长尾倒相级,两臂的增益越高,倒相效果越好。这里用高跨导五级管同时解决了增益、带宽和驱动力的问题,当然有好处。若换用三极管倒相,则驱动力不足,往往还要再加一级电流驱动。至于失真抵消,那是肯定的。两级共阴串联放大,肯定会抵消一部分失真。抵消之余剩下的失真,则由倒相级的本级电压负反馈,和跨级的交叉电压负反馈进一步压低,可以保证整机的失真度达到设计要求。
5、很高的增益容许施加多重反馈,据说总的负反馈达到32dB,这对输出牛是怎样的考验?
总的负反馈虽然很高,但得益于各级的自身负反馈、跨级的小环负反馈,压低了增益,增加了带宽。开环增益并不是太高,留给大环的负反馈余地并不深,所以整机并不是大环路深度负反馈,于是对输出牛并不是十分苛求。但是上百KHZ的牛带宽确实是要有技术水平的。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浅见,不免错漏,全当抛砖引玉,静候老师们品判。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