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1-21 09: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合作与标准化
1979年,索尼和飞利浦成立了一个工程师联合工作组来设计一种新的数字音频光盘。在工程师Kees Schouhamer Immink和Toshitada Doi的领导下,这项研究推动了激光和光盘技术的发展。经过一年的实验和讨论,工作组生产了红皮书CD-DA标准。该标准首次发布于1980年,1987年被IEC正式采用为国际标准,1996年进行了多次修订,成为该标准的一部分。
飞利浦在另一种音频产品Compact Cassette(盒式磁带)的基础上创造了术语compact disc激光唱片,并贡献了基于视频激光唱片技术的通用制造工艺。飞利浦也贡献了8 - 14调制(EFM),而索尼贡献了错误修正方法,CIRC,它提供了一定的缺陷容忍度,如划痕和指纹。
工作小组的前成员讲述了光盘的故事,提供了许多技术决策的背景信息,包括采样频率、播放时间和光盘直径的选择。工作小组由大约6人组成,虽然飞利浦公司称,光盘是“由一大群人共同工作的团队发明的。
最初的推出和采用
飞利浦在德国汉诺威附近的兰根哈根建立了Polydor压盘工厂,并很快获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成就。
知乎那边有段话,有一定可信度
索尼贡献了错误修正方法,CIRC,它提供了一定的缺陷容忍度,如划痕和指纹
这句说明碟机读取时,是允许唱片有一定缺陷的,比如划痕和指纹,这些痕迹遮盖了一部分数字信息记录层对激光的正常射入或反射,虽然没有提及信息记录层本身的缺陷允许多大误差,但既然外部痕迹的遮挡都考虑进去了,内部允许几个小坑未能完全压制出来,也不算大问题了。这就注定了读碟抓轨的过程是允许出现一些缺陷的,相当于复制的盘,实际上很可能把原碟的痕迹缺陷(的影响)也一并复制到新碟片上去了。显然,如果有痕迹缺陷的原碟被抓轨后,再把这些痕迹擦拭掉(假如可以擦掉),那原碟片和带“缺陷痕迹”的新碟片还是有"有没有痕迹遮盖的"差别了。反倒是不可擦拭的划痕和内部数字信息层本身的缺陷,因为无法擦除而让新碟片不会有差别。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