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金麒麟

请教:刻录CD碟的音质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6 07: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使刻录的碟和原版碟一样,需要在原版cd抓轨时测试光驱偏移,然后再去抓轨,否则生成的wav文件无法保证刻录成一样。这是说抓取,然后刻录也是一样,先用测试刻录机的偏移,进行偏移校正,然后刻录,这样刻录的碟和原版碟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了。现在很多的原抓文件基本上都做了光驱偏移校正,只要自己的刻录机校正完刻录就没问题。(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6 08: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个,就是要测试自己的听力了,论坛里大部分人我估计大概在12K-16K之间,具体自己能听到多少,可以去医院有专门的听力测试,而cd高保真音响播放能到20K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听到的都不是无损的,MP3一般在16K.所以音质好坏完全是我们主观的一种感受,每个人听力不一样,所以感受也不一样,对音质不必太纠结,对于把银子大把花费在器材上其实没啥必要,不过玩玩可以,自己开心就好。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8 13: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强 于 2022-11-18 13:33 编辑

频谱.png
这是一张从网上下载的90年代的cd专辑其中一个音轨的频谱,只能到21K,也不能说这就是假的,除非拿到原版碟对比。
如果一个人听力是16K,那么有5K听不到,可能你就觉得音乐不通透发闷,有些细节就听不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8 19: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qfans 于 2022-11-18 19:32 编辑

“理论上来说,CD是数字信号,复制多少次都不会失真”   ,很多人都这么说,说多了好像真的成真理了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90年代初,北京有一家电器维修员培训学校,他们搞全国函授,给学员邮寄资料。这套资料在当时家电行业非常常见,橘黄色的封面上中下三本,配两本白纸皮的资料。其中一本白纸皮的资料就是关于CD的原理和维修的。我在初中时候,姑姑家的大哥买了一套,所以我也看到了这个资料。当时正是索尼的CD WALKMAN流行的时候,我也买过几台,就对这个资料比较感兴趣。这本资料以近乎大白话的语言,向当时普遍只有初高中水平的家电维修人员普及了CD的全部工作原理和细节。我也是在那本书里第一次知道了CD的许多知识。
比较重要的约有几点:
CD里面没有“文件”这个东西。80年代CD标准出台的时候,“内存”是非常昂贵的一种高端产品,CD机要把高音质唱片播放方式,用消费级的价格来普及到普通家庭中去的,所以根本不可能用内存这种昂贵的东西东西来做数据校验,所以就造成了今天我们不可想象的状况:几十块钱的MP3播放器都有几个G的内存,30多年前的CD机竟然没有内存!!! 没有内存,就不能做基于“文件”的内存校验机制,那该怎么把音乐放进去呢?工程师想出了一个办法:不以文件的方式把数据写入,而是把音乐采样的二进制码以“轨迹”的方式写入进去,在轨迹中插入“自校验码”来维持一定的纠错能力。这样就成功实现了不用内存也能播放数字音乐的功能,当时十几岁的我读到这个资料的时候,真的非常佩服外国工程师的聪明,人家怎么能把事情处理的这样好?这仅仅是给欧洲普通家庭设计的一件唱片播放产品而已,已经这样精妙了,人家在别的国家级高科技领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难以想象。。。。。自己脑子里不羡慕国外是不可能的。  正式由于上述原因,我们把CD放到光驱的里的时候,发现无法拷贝出来文件!而只能以“翻录”的方式来间接获得文件。不信你试试,看看能不能从电脑光驱里往出“拷贝”歌曲文件?
同样由于上述原因,CD的读取能力完全依赖于硬件的被动纠错能力,这就导致不同设计的CD机有不同的读取能力,存在读取差异,今天看来这实太不精确了,但当时却正好需要这个特性:在家庭环境中不管这台CD机的读取能力如何,哪怕不太精确呢,都可以顺利把音乐播放出来,误码严重的时候带着爆音都能继续往下播,这其实是很好的兼容设计。  在今天我复制一份电脑文件,如果文件损坏了就会卡住,无法继续复制,30多年前的CD机没有文件概念,反而能在遇到花碟后继续往下播音乐。
今天的CD机的带了内存,但CD的格式标准却是在没有内存的时候定下的,所以今天的CD机依然绕不开“依赖于硬件的被动纠错能力”这一关,哈哈哈 这就是不同版本的CD音质确实不同的原因,何况刻录碟呢
刻录碟我做过比较,大概跟正版有百分之10左右的差异,在听感上类似于人有点上火了的浮躁感。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8 20: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想也不用想,大公司用百万的机器翻录,个人用百园机器翻录能一样吗,还有这种人这么天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8 21: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强 于 2022-11-18 21:29 编辑

玩音响的第一前提,耳朵要好,这个是爹妈给的,谁也改变不了,其他的看个人能力都是后天的,唱片啊,器材啊,房间啊等等
音质这玩意,每个人都说的貌似很有道理,自己玩开心就好,千金难买美人笑,嘿嘿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8 22: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说我的理解,主要看刻录机和刻录碟, 最关键的cd激光头读取RF的vpp值, 正版银(铝)反射层,大约1.2Vpp,正版金反射层,大约1.5Vpp,而普通刻录碟读取只有0.8-1.0VPP,黑胶碟(黑色反射层)只有0.5Vpp, 我测试目前能买到的最好的刻录碟是威宝AZO,大约1.2V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9 09: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haisens 发表于 2022-11-18 22:09
我来说说我的理解,主要看刻录机和刻录碟, 最关键的cd激光头读取RF的vpp值, 正版银(铝)反射层,大约1.2Vpp,正 ...

刻录碟和压制碟的原理不一样,所以没有可比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9 10: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音源不错 ,应该差别比较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9 10: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Mr.Steven 发表于 2022-11-19 10:05
如果音源不错 ,应该差别比较小

说的没错,关键还是在于cd机和刻录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9 10: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显微镜下的CD光盘信息记录层是这样子的吗

cd.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9 10: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wChina牛中国 于 2022-11-19 10:40 编辑
NewChina牛中国 发表于 2022-11-19 10:19
显微镜下的CD光盘信息记录层是这样子的吗


如果这是真的,说明如果刻录出的这些记忆痕迹如果记录数量、尺寸规格都完整达标,且都能悉数被读碟机所完全读取的话,那么该光盘记忆体所生的文件是完整的,并无二样,但为什么实际上的一张全新的正版盘片和一张用刻录机刚复刻记录的新盘片,在听感会有差别?其实我们把这些想复杂了,即便正版盘片,如果保养不当,若干年后,和保养良好的正版盘片相比也会有差别,这只有一个环节,还有读碟机环节,若干后后一款保养很好的和一款保养不好的同款机器,也会有差别,当然还有我们的耳朵,保养很好的和不注意保养的,也是有差别的。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9 11: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9 13: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wChina牛中国 于 2022-11-19 13:02 编辑
hongo 发表于 2022-11-19 11:33
这个显微照片是压制碟的不是刻录碟。刻录碟的数据的实际物理结构完全不同,有人为的周期性扭动而且没有凹 ...


是不是意味着,刻录碟只要反复从上一个刻录碟片上复制过来,经过若干个碟片后,最终会出现最后一张碟片的上文件和原始碟片上的文件MD5校验码不一样?是经过一个刻录碟片就不一样,还是经过无数个后才可能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9 13: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6 1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