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29BBY

电子管电路的理论计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4: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9BBY 于 2021-8-25 14:52 编辑

就像伺候五极管一样,我们在G2上加一个恒定的直流电压Vg2,暂定为60V。之后使用multisim的直流扫描功能直接扫得伏安特性曲线族。
6N11cascodechar.jpg
在屏压60V以上的区域,此图的准确度有保障。

再贴一张胆友用图示仪扫得的12AU7串叠曲线。图源:点此
Cascodegraph.jpg

乍一看是不是典型的五极管特性曲线!不过区别也很明显。串叠曲线和典型五极管曲线相比,整体右移,而在左侧留下了零屏流的“死区”。把屏流起始点对应的屏压称为死区电压,发现这个电压约等于帘栅极电压Vg2。这绝不是巧合:在屏压低于帘栅压时,上管阴极发射的电子大部分甚至全部被栅极截获(此时G2电压高于Ei,即上管工作在正栅区,有栅流),导致屏流为0。屏压接近以致超过帘栅压时,屏极才能吸引足够多的电子形成屏流。随着屏压继续增加,工作点经过曲线的拐点向右移动,Ei电压高于G2,上管回到负栅状态,栅流消失,串叠管进入所谓“饱和区”或者“恒流区”,就是平坦的那一段。

其中的物理图景,比如为什么上管先正栅再负栅,需要三极管伏安特性方程才能回答。我们只需记住这幅曲线,形成大致印象即可。设计放大器时也不用考虑上管栅流。

如何选择静态工作点与死区电压:
由于死区电压和电源电压对输出信号摆幅的限制,串叠管的静态工作点要仔细选择,一般选为死区电压(Vg2)与电源电压之平均数,此时输出信号的摆幅可以最大,其峰峰值就是电源电压减去死区电压。我们当然希望死区(Vg2)越小越好,这样信号摆幅就更大,但是Vg2过小会迫使下管工作在非线性区,跨导下降,同时限制电流摆幅。后面的分析显示,下管的动态参数对整级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务必使其工作在线性区,且跨导大一些。这说明Vg2不能无限制降低。一般推荐Vg2为三分之一电源电压左右,可以兼顾动态与增益。当然其他值也可以,只是不能过高、过低。

附上Vg2由低到高变化时的三张曲线,以对串叠管的特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Vg2=20V
20V.jpg

60V
60V.jpg

100V
100V.jpg

仿真曲线在死区电压附近有点奇怪,是否是真实情况,有待坛友实际测量。屏压高于死区电压,曲线就正常了。
每幅图最上面一条红线都代表G1=0V,向下等差递减0.5V,即0, -0.5, -1, -1.5等等。
可以清楚观察到,G2电压越低,死区就越小,不过0栅压屏流也急剧减小。提高Vg2,死区增大,屏流也会提升,跨导明显增大。跨导增大是因为下管跨导增大,后文详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5 15: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6: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三极管小信号模型,容易推出串叠管的动态参数如图:
串叠模型推导.jpg
其中
r1:下管内阻
r2:上管内阻
g1:下管跨导
μ:每个三极管的放大系数(假设上下管型号一致)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串叠管的等效内阻是下管内阻的μ倍,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值。为了方便起见,将其忽略,把串叠管与内阻为无穷的五极管等同视之。这样做不会使计算结果相差太多。

与五极管类似,串叠管的G1 G2对屏流均有控制作用,但以控制栅G1的控制作用最显著,这体现在控制栅跨导比帘栅跨导大μ倍。一般应用时帘栅均交流接地,不用考虑帘栅跨导。尤其注意的是,控制栅跨导就等于下管跨导,因此要仔细选择下管工作点,在许可范围内把静态电流调大些,来获得大跨导。

本级放大倍数约为-g1*Ra g1为下管跨导,Ra为阳极负载电阻。

亦可用图解法分析、设计本级。先确定好帘栅压Vg2, 这个电压约等于下管屏压。在三极管曲线图上绘制对应的垂线,选取合适的栅负压,工作点就确定了,阴极偏压电阻也确定了。后文详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6: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9BBY 于 2021-8-25 16:23 编辑
kenneth_zhu 发表于 2021-8-25 15:45
别感悟了,对于低噪电路,PSRR很重要。

其实就普通电子管收音机电路来说,按现在的做法,也许对于功率 ...


对。diy唱放话放,PSRR就是天。现在努力方向都是制造优良的电源,很少去专门设计高PSRR电路,毕竟普通爱好者没有这个能力。
业余爱好者装胆机就听个响,PSRR对他们来说难道不是犄角旮旯?我顺便感悟一下又怎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5 16: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6:55: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enneth_zhu 发表于 2021-8-25 16:39
随便感慨。

提高PSRR的电路其实最简单就是用恒流型的稳压电源,简单地说就是为每个放大级使用并联稳压电 ...

这些都是路。我见过外坛有人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把直热管灯丝与DC电源完全隔离,正端用模拟电感,负端用恒流源抽取电流...据说声音比稳压供电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9: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开始实战!本人没设计过多少线路,设计理念上的误区,请各位老师们指出!
目标:使用串叠电路设计一个通用前级,要求增益20dB-30dB可调,即10倍-40倍可调,来驱动灵敏度不同的后级。40倍时,最大不失真输出能力90Vpp, 以驱动2A3单端。输出阻抗越低越好。

1、6N11串叠级设计。

首先确定电源电压,高一些为好。此处选用300V. 随后确定帘栅电压G2,可在60V-100V中选取,高一些亦无妨。这里选取60V。那么理论上可以输出300-60=240V峰峰值,取值合理。

再确定下管工作点:考虑到下管屏压与帘栅压G2电压相近,故近似认为它也是60V.在屏压等于60V的竖线上选择一个合适的栅负压,下管工作点和阴极电阻就可以确定了。考虑到负压越浅,跨导越高,故取到-1.2V左右。图中红点就是下管静态工作点。
Qpoint.jpg

屏流大约是6-7mA, 所以阴极电阻取160-180欧即可。此处取160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20: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9BBY 于 2021-8-25 20:27 编辑

阳极负载电阻使用串叠曲线可以方便地算得。我们令负载线通过串叠曲线的拐点,即从横轴上300V点到串叠曲线族0栅压那条线的拐点处做一条直线,这条线与y轴的交点处对应的电流为I,那么阳极负载电阻Ra就是300/I。这里是24k。valvewizard上说此负载线如果低于拐点,声音会更像五极管,高于则更像三极管。此处折衷一下。
事实证明,屏极负载对下管阴极直流电位影响不大,在15k-30k之间调整屏极电阻,基本不会影响下管栅偏压。所以这俩电阻可以分开确定,不相互影响

读图得此处g约为7mA/V, 增益Av=-g*Ra=-170倍,正好为负反馈的加入预留了空间。

至于各旁路电容取值,详见G版原贴,此处不赘述。

2.输出级与反馈
考虑到对低阻输出的要求,用直耦WCF级作为输出级。6E5P是国产6S6对应的苏联型号,用6S6即可(接成三极管)。加入电压并联负反馈,最终电路如图。实作时可能要为WCF级加入消振措施。

R11 R12组成反馈网络,调整R12即可改变增益。

仿真结果:R12=1M时,增益40倍,输出90V峰峰值时,失真小于0.5%,输出阻抗小于50欧。
R12=130k时,即变成10倍增益,输出阻抗小于30欧,且保真度又有极大改善。

有空我会实作此电路,期待它的表现!

本部分完结。

补充内容 (2021-8-25 22:39):
总结:本电路旨在提供一种增益大范围可调、低输出阻抗、低噪声、宽频带的通用前级方案。

补充内容 (2021-8-26 08:27):
笔误,32dB为40倍

补充内容 (2021-10-18 22:47):
现在回头看来,这张图实属鸡肋,输出级设计也比较辣鸡。现在我已有了更加优良的推动级设计了。
设计完毕.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6 23: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