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29BBY

电子管电路的理论计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9 00: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加油。好多人等着学习,等着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9 09: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下来,慢慢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9 10: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重视理论,普及理论计算值得赞扬学习。       
       电子管电路的理论有初,中,高级以前都是纸版书。比如冯报本老先生的普及读物,秦曾煌对机械专业的参考教材属于中级,童诗白对电子专业的讲义属高级。计算无非是公式法,曲线图像法,经验法,现在可以建模,方便准确多了,一般中学知识就可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20: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Cascode Revisited

本帖最后由 29BBY 于 2021-8-22 21:01 编辑

串叠电路(cascode,又称沃尔曼电路、共阴-共栅电路)是由共栅电路(栅地电路)发展而出的,具有增益高、频率特性优良、噪声低等特点。此楼以及接下来的几楼由共栅电路讲起,一步步过渡至串叠电路,力图为大家呈现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我在初接触串叠电路时,参考了G版—点此—与valvewizard网站(链接也在G版贴中)的文章。在此感谢。不过两者叙述逻辑较混乱,不利于初学者理解,也没有单独分析栅地电路。我把二者掰开揉碎理清条理,又加入自己的分析与理解,反哺广大坛友!

这一部分内容非常丰富,加之发帖费时费力,需要数天才可完毕。

乍一看它和SRPP、WCF等电路很像,但串叠电路和它们有深刻区别!

关于Cascode与cascade:这两个词经常在模拟电路领域出现。二者所指相似、又有微妙区别:cascade指电路的“级联”,比如放大器前后级之间的关系,一般强调它们之间的信号耦合关系。而cascode专指串叠电路。这种电路本质是共阴电路和共栅电路的深度耦合,不仅信号可以传递,静态工作点也相互影响。事实上这两级的工作点耦合之深,致使两管“合二为一”,对外表现出一只五极管的特性(后文详论)。这是此电路与众不同、妙趣横生之所在。

补充内容 (2021-8-22 23:04):
G版对米勒电容的计算疑似有误,后文再议。

串叠电路

串叠电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3 08: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29BBY 发表于 2021-8-22 20:36
串叠电路(cascode,又称沃尔曼电路、共阴-共栅电路)是由共栅电路(栅地电路)发展而出的,具有增益高、频 ...

学习中。。。,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3 10: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听讲中,楼主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20: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9BBY 于 2021-8-23 22:01 编辑

感谢各位捧场
一、基本共栅放大电路
电子管、晶体管BJT、场效应管FET等等均可用于装设放大器。这些放大器原理大同小异,都可以分为三类:基本共阴(共射、共源)电路、基本共栅(共基、共栅)电路、基本共阳(共集、共漏)电路(即阴极输出器)。所谓“共x电路”,说的是x电极是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端,坛友们可简单理解为“共X”就代表着X电极对地呈交流短路(其上的直流电压恒定不变)。其中基本共阴电路及其变种是胆友们最常见、最常用的电路。这种电路的特点是信号从栅极注入,放大后从阳极取出。阴极输出器及其变种WCF电路亦很常见,此处暂不论。共栅电路在音频段的运用最罕见。除去喜欢鼓捣胆调频、胆电视的大师们,普通坛友基本碰不到它。为了让坛友更好地理解串叠电路,我先从它爹——共栅电路的基本性质讲起。

请看这张电路图。图示是6G2P三极管部分装设而成的基本共栅放大电路。信号自隔直电容(容量仅供参考)从阴极注入,放大后的信号从阳极取出,而栅极接地(这也是栅地电路这一别名的来源)。注意阴极不可接入旁路电容,否则输入信号会被旁路至地,增益严重下降。不难发现,与共阴电路相比,栅地电路只是改变了信号注入的位置,其余未作变动。所以静态工作点没有变化、管子的跨导、内阻也和共阴接法一致。

基本共栅放大电路

基本共栅放大电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21: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9BBY 于 2021-8-23 22:06 编辑

本级基本参数如图所示。
栅地参数.jpg
μ:管子放大系数
ri:此工作点处内阻
Rk:阴极自偏压电阻
Ra:阳极负载电阻
RL`:交流等效负载电阻,等于阳极负载电阻与隔直电容后面那个电阻的并联。


不妨把各参数与共阴电路对比一下,形成一个大致概念:

此电路的放大倍数与共阴电路基本持平。阴极电阻不再作为输入输出回路的公共部分,因此不会被放大到(1+μ)倍,所以增益只下降一点点。此电路无论是共栅还是共阴,增益均为47倍左右。注意,放大倍数表达式前没有负号,表示此电路为同相放大,输入输出信号没有相位差。

此电路的输出电阻与共阴电路一致。因为输出回路未作改变。

尤其要注意的是输入电阻!!示例电路输入阻抗低于1k,没错,低于1000欧姆!大家经常把“电子管输入阻抗高”挂在嘴边,这只对共阴电路和阴极输出器成立,电子管共栅电路的输入阻抗可低至与晶体管共射电路一个数量级,场效应管共栅电路也是类似。原因也很简单,栅极没有电流流过(严格来说有非常小的位移电流,由极间电容和米勒效应引起,这里忽略了),有电压没电流,当然电阻高。阴极的情况与栅极大不一样了,输入阻抗很低。个中原理不赘述,好奇的坛友可以问。只需记住一点,这玩意很“吃电流”(就是输入电阻低),前面直接加个电位器就当前级的做法根本行不通,要再加个输出电阻低的家伙来喂饱它。

不失一般性,总结一下栅地电路的基本特性:
同相放大,放大倍数、输出阻抗和与之同构的共阴放大器相同
输入阻抗远低于共阴电路,必须在前面再加低阻前级来推动。

看似比共阴电路麻烦了不少吧!那它的价值在哪里?

补充内容 (2021-8-24 22:31):
抱歉,放大倍数搞错了。修正如下:
Av=(1+μ)RL`/(ri+RL`)
可见放大倍数与阴极电阻无关。有趣的是,共栅组态的电子管,其等效放大系数变成了(1+μ),所以最高增益比共阴电路还能大那么一点.

补充内容 (2021-8-25 08:51):
观察放大倍数公式,发现只是把共阴电路放大倍数中的u改成了1+μ,所以放大倍数仍约等于与之同构的共阴放大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5 07: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0: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栅地电路的妙处就在于:接地的栅极起到了一定的静电屏蔽作用,将阴阳两极之间的电容耦合大大削弱了。阳极处被放大的电压难以通过阴阳极之间的分布电容反馈至阴极,换句话说,栅地电路没有密勒效应。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电路的通频带,也增强了电路稳定性。楼上论文中指出栅地电路不满足自激振荡条件,不能维持自激振荡。

有人要问了,随便一个共阴电路,上限截止频率都能做到一百k甚至1M多,算上后级也能到三十四k,人耳就听得到20k,而且走线时但凡注意点也不会自激,用栅地岂不是又画蛇添足?别急,它在电声领域也有独特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0: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已提过,栅地电路输入阻抗低,而音源的line输出,其阻抗都较高,所以用于前级时一定要注意阻抗匹配,加一级推动。最简单朴素的想法是加一级共阴+阻容耦合,如图。左侧6DJ8(6N11)为共阴接法,右侧为共栅接法。由于共栅的输入阻抗很低,所以左管的负载电阻很小很小,放大倍数仅为约1.2倍,密勒效应大为减轻。下一级不受密勒效应影响,所以对于一定的音源输出阻抗,整级的通频带仍显著大于共阴电路。

阻容耦合共阴-共栅电路

阻容耦合共阴-共栅电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1: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9BBY 于 2021-8-25 11:39 编辑

二、串叠电路
直耦电路的性能一般优于以其他形式耦合的电路,能不能把楼上图改为直耦呢?当然可以——让右管骑到左管头上去。这就是“串叠电路”。

再发一遍

再发一遍

大家可能一时间转不过弯来,那我就定性叙述一下这个电路的工作流程:下管组成共阴放大器,它的阳极负载不是一般的电阻或者电感,而是以上管(栅地级)的输入阻抗作为负载。这个阻抗很小,所以本级放大倍数很低,约为1~2。下管的角色不是电压放大,而是阻抗匹配,以自身较低的输出阻抗来推动上管。上管组成前述栅地放大级,信号自阴极馈入,放大后从阳极取出。注意,为了上管能建立正常的直流工作点,它的栅极不能直接接地,而是经隔直电容接地,并使用分压电阻为其提供合适的直流偏置。

由于有了两级放大(虽然第一级增益不大...),串叠电路的放大倍数与五极管放大器类似,为引入深度负反馈创造了条件。而且它是由三极管构成的,噪声要远低于五极管,后面再加入一级缓冲器,理论上可以用于2A3甚至300B胆耳放。

分析串叠电路时,可以把两管割裂开看,先计算上管的输入阻抗,以此作为下管的负载电阻,算出下管增益,再用栅地电路放大倍数公式算出上管增益,相乘即是总增益。



但是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把两管看作一个整体,就会发现,串叠电路与五极管放大器之所以相似,就是因为上下两管深度耦合,以至于整体体现出五极管的伏安特性!(详见下文)五极管可以接成三极管使用,两只三极管串在一起又变成一只五极管,简直妙不可言!
事实上,在五极管中某位置插入一个虚拟电极,就可以将其化归为两个串联的电子管进行分析,三极管也可如此处理。而且串叠电路中上管栅极没有栅流流过,就没有电子流分配问题,避免了五极管那样的噪声。

由此推想,也可把五极管看作内部两个等效三极管的串叠,帘栅极交流接地,相当于上管栅地接法。
这部分我了解得很少,只能定性叙述。有关内容可以参阅北京科学教育编辑室编《电子管》上册。

总之,串叠与五极管,是同一种架构(共阴-栅地)的不同实现方式,所以两者才会如此相似!(均是放大倍数高、上限截止频率高,甚至伏安特性也和很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1: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从伏安特性出发,阐述串叠与五极管的相似性,并用伏安特性曲线分析、设计6N11串叠放大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3: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串叠管剥离出来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如图所示。类比五极管命名各电极:
K   阴极
G1 控制栅
G2 帘栅
A   阳极

不同的是,下管阳极与上管阴极交联为一个新电极,暂命名为中间极 intermediate electrode, denoted as Ei.
Ei  中间极

6N11串叠接法示意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4: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9BBY 于 2021-8-25 14:52 编辑

就像伺候五极管一样,我们在G2上加一个恒定的直流电压Vg2,暂定为60V。之后使用multisim的直流扫描功能直接扫得伏安特性曲线族。
6N11cascodechar.jpg
在屏压60V以上的区域,此图的准确度有保障。

再贴一张胆友用图示仪扫得的12AU7串叠曲线。图源:点此
Cascodegraph.jpg

乍一看是不是典型的五极管特性曲线!不过区别也很明显。串叠曲线和典型五极管曲线相比,整体右移,而在左侧留下了零屏流的“死区”。把屏流起始点对应的屏压称为死区电压,发现这个电压约等于帘栅极电压Vg2。这绝不是巧合:在屏压低于帘栅压时,上管阴极发射的电子大部分甚至全部被栅极截获(此时G2电压高于Ei,即上管工作在正栅区,有栅流),导致屏流为0。屏压接近以致超过帘栅压时,屏极才能吸引足够多的电子形成屏流。随着屏压继续增加,工作点经过曲线的拐点向右移动,Ei电压高于G2,上管回到负栅状态,栅流消失,串叠管进入所谓“饱和区”或者“恒流区”,就是平坦的那一段。

其中的物理图景,比如为什么上管先正栅再负栅,需要三极管伏安特性方程才能回答。我们只需记住这幅曲线,形成大致印象即可。设计放大器时也不用考虑上管栅流。

如何选择静态工作点与死区电压:
由于死区电压和电源电压对输出信号摆幅的限制,串叠管的静态工作点要仔细选择,一般选为死区电压(Vg2)与电源电压之平均数,此时输出信号的摆幅可以最大,其峰峰值就是电源电压减去死区电压。我们当然希望死区(Vg2)越小越好,这样信号摆幅就更大,但是Vg2过小会迫使下管工作在非线性区,跨导下降,同时限制电流摆幅。后面的分析显示,下管的动态参数对整级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务必使其工作在线性区,且跨导大一些。这说明Vg2不能无限制降低。一般推荐Vg2为三分之一电源电压左右,可以兼顾动态与增益。当然其他值也可以,只是不能过高、过低。

附上Vg2由低到高变化时的三张曲线,以对串叠管的特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Vg2=20V
20V.jpg

60V
60V.jpg

100V
100V.jpg

仿真曲线在死区电压附近有点奇怪,是否是真实情况,有待坛友实际测量。屏压高于死区电压,曲线就正常了。
每幅图最上面一条红线都代表G1=0V,向下等差递减0.5V,即0, -0.5, -1, -1.5等等。
可以清楚观察到,G2电压越低,死区就越小,不过0栅压屏流也急剧减小。提高Vg2,死区增大,屏流也会提升,跨导明显增大。跨导增大是因为下管跨导增大,后文详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6 23: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