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29 08: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几位朋友的回复。说楼主认真过奖了,其实只是楼主水平低,经验不足,遇到这样的奇怪问题,只能盲目的不断做尝试解决问题。楼主也是认为既然这么成熟的IC,一定是稳定的,不应该出现对布线和外围元件敏感。但经过昨晚的试验,发现可能认识有点错。
这几天发贴其实都是用手机发贴比较多。所以一些关键的图片没上传上来。现在用电脑发一些图片上来。
下面这个是楼主画的PCB
没使用电位器是因为在确定输出电压后,用固定的电阻组合比电位器要稳定。可调电位器除了体积大外,还可能在使用中不小心碰到可调部件造成电压的改变的危险。
另外加入三极管8550的组合,使得可制成那种只有使用时才启动升压,平时IC不工作的微静耗待机电路。
正面:
背面:
实际测试时焊接的元件:
首先昨晚对之前怀疑R1、R2电阻取值较大,使得电容15pF对反馈端的影响比较大。
因此将尝试了
R1=100k R2=10k
R2=10k R2=1k
的组合(此组合输出的电压大约为6点几伏左右),发现对带大负载电压会下降的问题,没什么改善。
昨晚甚至尝试了R1=1k R2=100的组合,结果发现同样没改善。
对比淘宝上买来的成品模块,楼主在同样位置焊上15pF的电容,发现成品模块受影响不大,只有楼主尝试将电容加至100pF(用高频瓷片电容),才发现成品模块同样出现不能带大负载的问题。
可见成品模块的性能比楼主设计的PCB要好得多!
楼主尝试将成品模块上的元件与楼主PCB上的元件全部交换,结果还是成品模块的性能好(成品模块带大负载压降不大),那么只能说明成品模块的布线比楼主布线的好得多!
楼主测试数据:
此图,大负载=负载电阻5欧 有15pF电容
R1=100k,R2=10k
空载:6.54V 带载:4.32V
R1=10k,R2=1k
空载:6.60V 带载:4.17V
R1=1k,R2=100
空载:6.45V 带载:5.19V
可见,在带有15pF的电容情况下,无论如何调分压电阻的大小,都无法解决带大负载带来的电压大幅下降的问题。即使调节电阻R1=1K,R2=100。仅仅提升一点电压,但与空载设置的电压有巨大的差距。
继续测试数据:
此图,大负载=负载电阻5欧 将15pF电容拆除
R1=1k,R2=100
空载:6.45V 带载:5.53V
R1=10k,R2=1k
空载:6.47V 带载:6.23V
R1=100k,R2=10k
空载:6.39V 带载:6.18V
去掉15pF电容之后,可见性能立即得到提升,很奇怪的是R1=1k,R2=100这个组合,在去掉电容之后,得到的提升却不大,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楼主还在想。其它
R1=10k,R2=1k与R1=100k,R2=10k的组合,在去掉15pF电容之后,带大负载,不再出现大幅掉电压的情况。仅仅分别掉0.24V与0.21V左右。这也是楼主一开头认为中文说明书中坑爹的原因,这个电容对电路的影响太大了!
仔细看说明书,其实有一句话:
FB引脚是一个高阻抗节点,应当使FB走线足够短以避免拾取噪声导致输出电压波动,将反馈电阻尽可能靠近IC放置,同时R2的GND应尽量靠近IC的GND引脚放置,Vout到R1的布线应该远离电感和开关节点。
根据上面的测试,在去掉15pF电容之后,
R1=100k,R2=10k
空载:6.39V 带载:6.18V
这个组合反而是最好的!
按上面的说明书说的,R2的GND尽量靠近IC的GND,如图我们现在IC的GND与R2的GND关系
楼主试试将R2的GND脚换个地方接试试有什么效果:
此时测试
R1=100k,R2=10k
空载:6.41V 带载:6.22V
这样接电压居然比开始接的位置提升了0.02V,呵呵!
看来是有那么一点点效果的!证明这个IC对布线是比较敏感的,毕竟工作在1.2MHz(比中波收音机频率要高),微微有点环路啊引线之类的东西都对工作状态有所影响,尤其FB端还是个高阻抗端。
再来看看楼主的PCB中,FB脚引出的铜太大太多了。
于是楼主再做一个尝试,用挫刀,从这里将铜皮割开。
这样再测试:
R1=100k,R2=10k
空载:6.06V 带载:6.05V
此时发现,空载电压变低了,为6.06V左右。然后带个大负载(5欧)试试,发现电压居然有6.05V,电压下降仅0.01V,几乎完全不受大负载的影响!
但是此种接法的空载电压变低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到底是改善了呢?还是变得更坏了呢?无法比较,虽然现在带载电压变得降幅更小了,但是空载电压却变低了啊。
所以楼主得先将电压提升到6.4V左右才能对比。方法是加入适当的电阻提升R1的阻值。
于是楼主将R1串入多一只10k的电阻,提升到
R1=110k,R2=10k
测得空载:6.45V 带载:6.15V
看来电压上不去了。
为什么R1=100k的电压会掉回6.06V了呢?然后楼主将原来割掉的的铜又补焊回来,然后将电阻位置还原到原来的位置,再测,奇了个怪了,空载还是6.06V左右。难多是多次拆装(又焊又风枪吹,高温下折腾元件)后导致元件的改变了(仔细看电阻都变色了)?
超级混乱!静心下来仔细想想,这样乱试也不是个办法。楼主要证明R1位置并联的15pF电容到底对电路有没有坏的影响,不应该这样子试,而应该试模块的最大带载能力,然后加入电容后,看看最大带载能力是不是变弱就可以了。
真是笨!
说干就干,楼主再拿出一块新的成品模块,调其可调电阻,使其升压至13V,此时空载电压为13.00V。
然后带载R=5测试,此时即使是成品模块,也不能完美地输出13V的电压了,此时测得带载的电压为7.10V。仔细算一下,真是厉害:其功率为U/R*U=7.10/5*7.10=10.082。说明书上说2A输出,估计应该是指5V的电压2A输出,功率算下5*2=10。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成品模块能使芯片最大化输出!性能真是好!!!
然后楼主将15pF的电容焊上去,测得空载依然是13.00V,然后带载测,发现电压为:6.41V,看,果然有影响,在最大带载能力上,加入电容后,能力就下降了。
那么此时只有U/R*U=6.41/5*6.41=8.21762
这么一算,就是惊人的下降!!
这次能证明电容的加入是不正确的了吧?
为了再证明这种情况不是因为焊接温度改变元件性能造成的,楼主将电容再次拆下来,再测,带载电压再次为7.10V。
现在可以总结了:加入15pF电容,的确会导致带大负载的能力下降!
而楼主设计的PCB的布线的确不及成品模块的好!楼主再试自己所设计的模块的最大带载能力。测得电压只能到6.8V左右。且输出高压时,空载测得的电压也波动。不能稳定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