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2-6 21: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qfans 于 2017-2-6 21:55 编辑
我说一点碎片,看个人悟性吧。现代科学在录音理论和还音理论上都已经走到瓶颈期了,要往前挪一步都难如登天。本质上,是因为“立体声效应”仅符合人耳生物学特性。录音从理论上就没有过“还原现场”能力,只有人耳才需要依靠两个发声体组成“立体声”来还原一个发声阵列。而这种“还原”方式很明显与现场不符。 以最严苛的古典录音技术来分析,使用两只全指向话筒来收声,依靠频率差相位差响度差来为人耳“拟音”,后期使用立体声喇叭还音,偶极单元并没有做到全指向单咪的逆过程。反而回放指向越宽,回放现场的反相问题越偏离现场的实际状况。另外多提一点技术层面的东西,现在录制古典只所以使用全指向话筒,其实最重要的还不是看上它的指向优势,而是它对全频段的优秀响应,指向性话筒的低频响应在目前的科技能力上还无法做到全指向那样优秀,尤其是中远场摆咪,指向话筒对中低的丢失更明显,可以问问老录音师了解一下。反相这个概念只在物理上有用, 如果拿掉人类的听觉特性从“非观念性纪录”的角度看,从全指向话筒进入的信号并不存在一个有意义的“反相”的概念。在一方面是理论极限,一方面是制造极限,这样两路夹击的状况下,使用全指向录音配合单指向喇叭单元做立体声回放,反而是目前人类能做到的最佳(再次强调:不是最符合现场,而是这样组合、妥协后目前能做到的最符合人耳听音特性)的还音方式。一句话,在录音理论和还音理论没有大的突破前,追求高中低的全偶极回放是一个伪概念。包括大灯笼等也是面临同样的声学理论问题。当然屏风的瞬态物理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但这只是属于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了。不再多解释了,这个问题不是科学问题,是哲学范畴了。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