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45# superscope 的帖子
老兄你好:请你尽管放心给我提出建议吧..哈..哈..我现在可以讲是以世无争的心态了..到任何的论坛都是交流..互相学习.也可讲是开开心心玩的.:lol关于线材还有个很简单玩法:每段线材和不同厂商的线材的分布电容也是不一样的..如有一个安静环境的试音室..即是讲.线之间的分布电容.听感也是不同的....实践一下吧...朋友...:handshake 许多人在买东西时都喜欢指标,好像指标可以决定一切,恰恰现在正规厂生产的机器指标已经不是问题了,于是,我们在买音响的时候,大家会竖着耳朵去听:lol
比如,我们去买CD机,低档机与高档机的指标绝对相差不多,声音却是有耳共听,相信这肯定是共识了,:loveliness:
那么线材为什么大家达不成共识呢?无非是线材没有指标?无非是线材价格太贵,心理不平衡??
玩线材的确需要条件,那是要等到机器达到一定档次后的事情,这点李安兄说得很明白了,我想补充的是,线材还要与机器的配合,我们都知道功放的输出阻抗,不但包含有直流电阻,另外还有感抗、容抗的问题,如果这些线材选择不合适,有可能会引起震荡,或者劣化声音,这绝非“杞人忧天”,于是就有了某些线材对这台机器合适,对那台机器不合适的情况。
无线电里有长短线传输一说,用于音频可能有点牵强附会,但也不无参考作用。起码,无论信号线、喇叭线,甚至机内接线我们都要认真对待,毕竟,我们不能拿电工(强电)理论套用在无线电或者音响中。 原帖由 1a5gt 于 2009-3-30 22:49 发表 http://www.crystalradio.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线材对声音的改善的确是微乎其微的,但如果否定其作用也是不对的,问题是要与自己的整套音响设备配套,不然,即使穿上龙袍,他也不是太子:lol
从失真的角度出发,功放的失真也是微乎其微的,特别在大马拉小车的时候 ...
非常同意!:victory: :victory: 做音响系统是个系统工程,要全方位平衡、精心调整试验,片面强调某一因素都是不合适的。 音响线,不是一般人玩的,它的发烧系统要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体现出来,晶体管机一套达3万一上价格才能玩线材,玩电子管机用高档线材就免了吧。电子管机对线材不敏感。 “电子管机对线材不敏感”,大概是因为电子管机要么是无负反馈,要么即使有,也是小量的负反馈。而晶体管机的负反馈量就大了 盲听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免给人有先入为主的感觉,
问题是有的线材一换上去,就效果立显,好坏立判;
记得过去我装一台胆机,RCA插在背板,音量控制在面板上,距离大概30cm,开始用普通的屏蔽线,听了一段时间;后来在跳蚤市场淘得几根镀银的军用屏蔽线,闲来无事换上去,感觉怎么声音一下子鲜活起来,背景也宁静了许多。
如果有人说我空穴来风,那么请他大可试一试,反正也花不了几个钱。当然这种声音您喜不喜欢,就另当别论了。
个人的看法是任何材料(金属、非金属材料)皆有个性,犹如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但也同样具有共性,张三说话的声音,我们一听就知道是张三,如果耳朵灵敏一点,张三不说话,他走路的声音我们甚至能知道是张三来了。
那这些说明了什么呢?大概是想证明线材对机器的影响力,发烧友喜欢一种器件时常说:换线如换机,大概就是这层意思吧!
[ 本帖最后由 1a5gt 于 2009-4-19 15:48 编辑 ] 楼上的,是你原来那根屏蔽线是劣质的,不然不会比“军用”的吵。
“背景也宁静了许多”是个破绽,任何劣质金属材料的本底热噪声都是微伏级的,和音乐信号的比例是萤火虫与千瓦碘钨灯。只要原来那根屏蔽线是合格的,就不可能相比军用的显得“宁静”,除非军用的那个带有“智能降噪”功能。
“鲜活”说法也是漏洞,就一根线,它不可能改变流经它身上的极低频信号,而且使它变得很讨它主人的喜爱。
剔除心里因素,假如真的能改善,唯一的原因就是原来那根劣质屏蔽线连网都包不齐,感应了噪声。 :lol 历来对于音质的评价语言都显得苍白,无论业余发烧,还是专业描述,我们都是借用形容颜色色彩的语言来表达的,:)
其实影响放大器音色的因数不单单存在于线材中,线材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恕我直言,你制作音响(功放)的时候难道不想千方百计去提高机器的性能吗?!如果把音响比作自己的子女,你不想把他培养成为最优秀的人才吗?:D
科学中有一种效应那就是“短板效应”,你不想自己的孩子(音响)输在起跑线上吧(线材):loveliness:
我举这个小小的例子,无外乎是想说明:我们为了音乐花费了那么多的心思,选择(制作)了那么高档的功放、音箱(当然一般的就不用考虑了),是应该合理选择一下线材的时候了。:lol
否定线材作用的人,爱用“心理因素”这个字眼,总是认为这是一种盲目、无知的行为,其实也是错误的,因为他否定了共性与个性的差别,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其实,每个人对音响的感悟是不同的,这也包括了你、我之间,市面上的线材“琳琅满目”价格参差不齐,无不带有个性,如果我们统统拒绝,不吃梨子,你怎么知道。。
凭空的猜测与武断往往解决不了问题,科学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愿我们能共勉:handshake 比较好看!:victory: :lol
可以说,不谈线材的作用,就无法进入发烧圈。那是一个圈子,里面的人都在说,你也得说,不然就不带你玩。你可以说自己不消一顾,但是就少了很多乐趣,人家有高档器材就不给你听,耳朵就少了享受。所以,我随波逐流。
[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09-4-20 08:43 编辑 ]
回复 55# 1a5gt 的帖子
呵呵,看了这么多跟帖,总觉得a5gt 版主的回帖字里行间充满着哲理,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总能从正反两方面透彻的分析问题,有一种使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想必1a5gt 兄定是资深高人,非常敬佩:victory: 57#比较肉麻,心里话。回55#:这个比喻十分不恰当。
孩子饿了,就给大米白饭,五谷杂粮。尽管燕窝鱼翅更有营养。
孩子渴了,我都鼓励喝白开水,而不是红牛。
牛顿不是高材生,爱因斯坦也不是神童。
李嘉诚的财富不是来自家族遗产,孔子的人格学识不是来自名师。
上面的人,按现在的常理来说,无论学历、出身、家境都会成为您说的“短板”
关于线材,“凭空猜测”就够了,它和永动机一样,我不需要见到,也不需要论证,就可以“武断”知道它是伪科学与商业欺诈的结合物。 线材根本没有神话,真正有神话的线材还没出来——超导线材,我选择线才的标准有四,一是电阻要低(相对,只要粗点,一般就好),二是屏蔽要好,三是价格要公道,四是外观要过得去。绝对够用了!! 音响离不开线材的连接,大到机与机之间,小到机内的接线都需要导线连接起来;导线已经成为音响整体的一部分,这是一条不争的事实。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不同的导线的导电率是不同的,银是迄今为止导电率最高的导体,广泛使用的铜位居第二,而实际的使用时由于银的稀有性,反而铜用得最多;
在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下,铜内部的结构简直的百孔千怆,于是人们采用拉单晶硅的方法,得到了单晶铜,或者采用高提纯的方法得到了无氧铜,有效的提升了铜的质量与导电率;
而这些高科技应用于音响,极大的提升了音响背景的宁静度与声音的质量,于是人们把信号线比如为神经线,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些普通的导线被斥之为“鸡线”。
当然,仅仅靠纯度还是不够的,导线固有的电容、电感也影响着信号的传输质量,这就给发烧友们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一大批线材应运而生,就是在国内也有一些较大型的音响厂家也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能够生活在今天的发烧友是幸运的。
仔细的研究放大器的输出阻抗与输入阻抗,无不存在着一个最佳匹配的问题,导线在其中处于一种相互平衡的作用,特别是导线的容抗与感抗,我们知道,扩音机中的输入级如果采用的屏蔽线过长,肯定对高音有所衰减,许多专家在保证信噪比的情况下,建议不使用屏蔽线,那么一米甚至更长的信号线如果质量不好结果是众所周知的。
喇叭线也会有同样的问题,特别是音箱,里面结构更为复杂,标明的阻抗是在400HZ的基本阻抗,实际上随着频率的不同阻抗是动态的,不适当的使用喇叭线,在晶体管扩音机中轻则会劣化音质、重则会引起震荡,电子管功放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我们不管牛顿、爱迪生多么伟大,他们也是在实践中完善了科学的内涵。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火药,却只是作为皇室烟火,西方人却深化了火药的作用,攻克了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
如果我们不思进取,还在凭空猜测就武断的下结论,结果简直不敢想!如果往大的方向说我们需要科学的发展观,那么线材不值得我们去研究吗?如果从小的方向,难道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更好的享受音乐不是你我共同的目的吗?!
最后谢谢57楼同学的鼓励,高人就免了,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回复 60# 1a5gt 的帖子
看过版主几个回贴.真是充满着哲理和很多实践过的知识同大家分享了:victory: ..也很令小弟佩服.:handshake 不过这些贴可能对那些缺乏实践的人耒也可以讲是牛皮灯笼..整天都是凭空想象.猜测...我也在此重复两句:如果没有拥有一套理想的器材.盲目去实践线材也是徒劳无功的...多谢! 可能俺受西方实证科学的影响,对于某些问题,多从技术角度看。例如,电子管和晶体管都是非线性元件,只是我们利用它们的特性曲线中较为平直的部分,当作是线性的,其实失真很大,电子管手册上都标注,该管在某种条件下的谐波失真,就是说,即使电路以及其他元件都不产生失真,经过电子管输出的信号失真都在5%---10%。
而线材呢,它是线性元件,特别是音响线,2米来长,又很粗,电阻都很小,而音频属于低频信号,在这么短的线上可能造成的失真微乎其微,或者说,不足电子管和输出变压器的千分之一。
一些“发烧者”对造成较大失真的因素不太计较,欣赏“天籁之音”,而对微乎其微用仪器都测不出来的东西过分强调,确实让人很难理解。
例如说音响线对音质影响很大,那么就应该有具体数据,是增加了谐波失真,还是增加了频率的不均匀度?这些都是可以测量出来的,测不出来,说明没有造成明显失真。
从技术角度,可以定性或者定量分析,音箱的幅频特性是非常不均匀的,用天价线能否改善音箱的特性?恐怕不能。用普通线是否增加幅频特性的不均匀度?未必。
电子管或者输出变压器的失真、不均匀度,都可以用3%、5%这样具体的数据描述,线材引起的问题,还不足其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如果连电子管5%的自身失真都听不出来,那么是怎样听出微乎其微的万分之一的线材失真的?有没有具体数据佐证?如果只能用“通透”、“音色偏暖”之类的词形容,那么不通透是失真多少,哪个频率跌落?区别多少?如果这些都属于测不出来,只能靠个人感官体验的,那就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问题了。
我只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线材也会对信号有影响,关键是这个影响太小,小到和其他元件的特性相比简直就是一条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