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luo 发表于 2024-3-17 11:25:03

jlfzx 发表于 2024-3-17 09:54
不知道说的对不,请大家补充。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一个行政性科研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太空计划 ...

NASA以前是自己搞,后来发现不行,有好多国企的通病了,就把手下的工厂、研究所什么的给分了,变成承包公司了,引入了竞争机制。
虽说是私人承包公司,但也不是谁都能干的。
而且,讲起来多公开,但实际上也有很多私下的小动作,外人是不知道的。
就像今天爆出来的SpaceX为军方服务的合同,莫非这才开始?反正我是不信的。

bigluo 发表于 2024-3-17 11:39:05

天天爱玛丽 发表于 2024-3-17 00:18
我在想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会认为多捆绑式火箭喷射的尾焰,

从流体力学角度来看,是非常稳定的, ...

控制原理里面有嘛,系统越复杂,组成的部件越多,就越不稳定,这个道理很浅显吧?
如果单喷口不够推力,那么能不能做个大储罐,下面33个喷口呢?如果这样,至少外壳材料、各个火箭之间的连接件什么的都省了好多吧?
另外,用不锈钢做外壳,我想不出有什么好的,我搜索了一下,普通的火箭外壳是铝合金的,而且很薄:

火箭外壳,也就是火箭的蒙皮,通常厚度只有1.2到2毫米。
“胖五”火箭的整流罩蒙皮,最薄的地方只有0.3毫米左右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4429761
去内蒙古博物院看神舟飞船上掉下来的零件,那家伙。。。看着比汽车零件都粗糙,铸造件的表面都没有打磨的特别平整,瞧着想起了老房子里的暖气管。。

那么,马斯克用不锈钢的原因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
最后一句,发射火箭,耗用的物资、金钱是巨大的,放在一般国家,肯定得慎之又慎,但为什么老马就可以随便造呢?NASA给他的钱,是用来登月的,他天天喊上火星,是不是违背了甲方的需求?

f8-0 发表于 2024-3-17 21:57:26

JY陶石 发表于 2024-3-16 09:35
太空探索还在采用化学燃料进行喷气推进的年代,象星舰这样的大型火箭还是很危险的。必需研究出采用核能进 ...

不知道AI能在何种程度上推进核聚变,还是依然依靠人类的理论和工程推进

f8-0 发表于 2024-3-17 21:58:40

天天爱玛丽 发表于 2024-3-17 00:18
我在想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会认为多捆绑式火箭喷射的尾焰,

从流体力学角度来看,是非常稳定的, ...

感觉效应可能有点像气尖,再高于海平面的地方可能效率高点???

JY陶石 发表于 2024-3-17 22:30:27

f8-0 发表于 2024-3-17 21:57
不知道AI能在何种程度上推进核聚变,还是依然依靠人类的理论和工程推进

电磁弹射,电磁炮是利用磁场力推进,电子束受电场作用会偏转。或许人类日后会利用引力场推进星际飞船 ,也有可能发现新的什么场进行利用。

f8-0 发表于 2024-3-17 22:31:30

本帖最后由 f8-0 于 2024-3-17 22:32 编辑

bigluo 发表于 2024-3-17 11:39
控制原理里面有嘛,系统越复杂,组成的部件越多,就越不稳定,这个道理很浅显吧?
如果单喷口不够推力, ...

星舰助推器就是一个箭体两个主要的大储箱,分别存放液氧和液态甲烷,好象还是共底的,下面有多个岐管通向33个发动机。 虽然每个发动机都有自己的燃烧室和喷管。 没有共用燃烧室的喷管。
SpaceX的猎鹰系列是铝合金的箭体,重猎是三个火箭助推捆绑,基本上三个独立助推火箭:)
多发动机并联的好处是能够提供冗余,有几次猎鹰9有发动机炸了,依靠剩余的发动机把载荷推入轨道,只不过炸的发动机影响到回收着舰,所以没有回收成功。当然坏处是复杂性偏高,但这也意味着避免了庞大发动机燃烧室/喷管/涡轮泵带来的结构强度难题。
星舰助推采用钢作为主要结构主要考虑了制造难度/成本等,耐高低温问题,不锈钢虽然重但是强度高,低温和高温性能都不错,容易制造维护,不需要像碳纤维材料需要做额外处理,综合下来的决定。实际上SpaceX早期的确尝试用碳纤维做储箱,但是由于成本制造难度,以及需要对内壁作额外处理等问题放弃了。值得注意的是星舰助推器采用液氧甲烷,猎鹰采用液氧煤油,意味着发射时箭体温度会更低一些。

以上只是我道听途说留在脑海里的一些记忆,肯定有错误,还望自行查找资料视频深入了解。
我觉得SpaceX成功的的一点特色是小步快跑,没有一次搞定所有的东西,而是逐步推进,边炸边改,从猎鹰发射 回收 ,星舰 制造 发射, 发射台建设,猛禽发动机的迭代等等,所以有人开玩笑说SpaceX是一家软件公司,不停的发布上线改进迭代。

当然马斯克也不是事事都成功,就像发射台的水泥都觉得不靠谱,收购推特, 。。。。不过好在不僵化,改得块。
实际上国内民营航天发展的也很快,包括甲烷发动机,还有最近的引力一号,只要有宽松的环境,只要有人真的愿意去做,发展还是好的。只是希望阻力不要太大,羊毛薅的别太狠。 :lol




补充内容 (2024-3-18 06:53):
我刚才做梦了,怎么敲了这么多字,肯定是口水流到键盘里了,短路误触。以上的字都不是我打的,你们就当没看见。。。

补充内容 (2024-3-18 06:54):
该换键盘了

补充内容 (2024-5-10 10:29):
更正,猎鹰9 铝锂合金燃料箱好像也是共底的,好像煤油是过冷的,可以共底,而且可以增加煤油密度,具体还请自行查证。

补充内容 (2024-5-19 13:51):
碳纤维-铝压铸火箭外壳看起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补充内容 (2024-6-1 07:26):
关于隔热瓦和不锈钢箭体,马斯克说毫无成效,大多数情况甚至不能抵御一片隔热瓦的损失。


补充内容 (2024-6-7 17:46):
四飞终于成功,不过一个翼面烧穿,一个发动机灭了

f8-0 发表于 2024-3-17 22:41:58

JY陶石 发表于 2024-3-17 22:30
电磁弹射,电磁炮是利用磁场力推进,电子束受电场作用会偏转。或许人类日后会利用引力场推进星际飞船 , ...

在可接受的加速度和结构强度下,考虑到发射出口后大气阻力减速,大概多长的加速轨道,加速所需的峰值功率大概是多少?
貌似可以做成结构化的,一段一段的,每段都是一样的,这样成本会降下来而且灵活性会增加,可以想造多长就加多少节:lol
就差稳定藏南,然后再喜马拉雅山建轨道,然后先把天钩系统发射上去,然后就是太空太阳能电站,太空自动化工厂,然后就不需要地面发射系统了。
AI就可以在宇宙中穿行,留着人在在地球动物园上了:lol
所以。。。。。明天早上吃什么呢?

汉江水 发表于 2024-3-17 22:46:05

天天爱玛丽 发表于 2024-3-16 23:55
第三次又被定义为失败,原因是再入大气时失联。

不管是真失联还是假失联,这些报道真要信了,就成傻子了 ...

两种情况会导致失联:1为解体,2为速度很快表面很热形成等离子体会使无线电信号屏蔽。
根据情况应是解体了。

plpq 发表于 2024-3-17 23:26:55

成功是必然的。

90不留宿 发表于 2024-3-18 00:04:22

从头看到尾,看到第一级降落到最后1000米高度时,速度是每小时一千多公里,也就是差不多三马赫的速度坠入海里,毕竟这个大家伙太大了,回收有点难度,

祥子陈 发表于 2024-3-18 00:37:15

认识到差距,承认差距,才能缩小差距.

f8-0 发表于 2024-3-18 08:43:05

bigluo 发表于 2024-3-17 11:39
控制原理里面有嘛,系统越复杂,组成的部件越多,就越不稳定,这个道理很浅显吧?
如果单喷口不够推力, ...

我觉得老马的技术路线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也有很多不靠谱的时候,而且多种技术路线竞争本来就是好事。
比如铝合金箭体如果能解决载入问题,那也很好丫,大单体发动机或者少数几个大发动机能解决问题也很好丫,没必要死磕一种方案。
比如如果解决核聚变推动的发动机,好多东西立刻就变了:)马斯克只不过趟条路子给别人看,未必是最优的,只是如果他成功了,那可能是可行的,但未必是最优的。

补充内容 (2024-6-1 07:23):
最近隔热瓦的事,马斯克说毫无成效。大多数情况甚至不能抵御一片隔热瓦的损失。

yzy123 发表于 2024-3-18 11:40:29

虽然是一次发射仅3分钟就炸成烟花,但也是一个壮举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3月14日的早晨,马斯克的星舰第三次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