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3-17 22: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8-0 于 2024-3-17 22:32 编辑
星舰助推器就是一个箭体两个主要的大储箱,分别存放液氧和液态甲烷,好象还是共底的,下面有多个岐管通向33个发动机。 虽然每个发动机都有自己的燃烧室和喷管。 没有共用燃烧室的喷管。
SpaceX的猎鹰系列是铝合金的箭体,重猎是三个火箭助推捆绑,基本上三个独立助推火箭
多发动机并联的好处是能够提供冗余,有几次猎鹰9有发动机炸了,依靠剩余的发动机把载荷推入轨道,只不过炸的发动机影响到回收着舰,所以没有回收成功。当然坏处是复杂性偏高,但这也意味着避免了庞大发动机燃烧室/喷管/涡轮泵带来的结构强度难题。
星舰助推采用钢作为主要结构主要考虑了制造难度/成本等,耐高低温问题,不锈钢虽然重但是强度高,低温和高温性能都不错,容易制造维护,不需要像碳纤维材料需要做额外处理,综合下来的决定。实际上SpaceX早期的确尝试用碳纤维做储箱,但是由于成本制造难度,以及需要对内壁作额外处理等问题放弃了。值得注意的是星舰助推器采用液氧甲烷,猎鹰采用液氧煤油,意味着发射时箭体温度会更低一些。
以上只是我道听途说留在脑海里的一些记忆,肯定有错误,还望自行查找资料视频深入了解。
我觉得SpaceX成功的的一点特色是小步快跑,没有一次搞定所有的东西,而是逐步推进,边炸边改,从猎鹰发射 回收 ,星舰 制造 发射, 发射台建设,猛禽发动机的迭代等等,所以有人开玩笑说SpaceX是一家软件公司,不停的发布上线改进迭代。
当然马斯克也不是事事都成功,就像发射台的水泥都觉得不靠谱,收购推特, 。。。。不过好在不僵化,改得块。
实际上国内民营航天发展的也很快,包括甲烷发动机,还有最近的引力一号,只要有宽松的环境,只要有人真的愿意去做,发展还是好的。只是希望阻力不要太大,羊毛薅的别太狠。
补充内容 (2024-3-18 06:53):
我刚才做梦了,怎么敲了这么多字,肯定是口水流到键盘里了,短路误触。以上的字都不是我打的,你们就当没看见。。。
补充内容 (2024-3-18 06:54):
该换键盘了
补充内容 (2024-5-10 10:29):
更正,猎鹰9 铝锂合金燃料箱好像也是共底的,好像煤油是过冷的,可以共底,而且可以增加煤油密度,具体还请自行查证。
补充内容 (2024-5-19 13:51):
碳纤维-铝压铸火箭外壳看起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补充内容 (2024-6-1 07:26):
关于隔热瓦和不锈钢箭体,马斯克说毫无成效,大多数情况甚至不能抵御一片隔热瓦的损失。
补充内容 (2024-6-7 17:46):
四飞终于成功,不过一个翼面烧穿,一个发动机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