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14 09: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ngrong 于 2014-12-14 09:59 编辑
空气单连 发表于 2014-12-14 09:19 
这都保留着,太不容易了。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了。我看没有我,记不得照相了。那时的的小孩长得都差不多,几 ...
奥,太遗憾了。那您是65年夏季去的吧?这是无线电组要撤离小楼,搬迁海城街前夕的一组纪念照。这以后就都到海城街去活动了。一年多后又搬迁回主楼活动室直至主楼拆掉。文革后的1975年科技组恢复活动,荣承鉴老师重新调回少年宫并任科技活动组组长,陆续又将下放到学校的一些教师调回,充实力量。无线电的内容提升到组装电视机,由公方友老师负责;航模由宋(于)谦老师负责;科技创新主题活动由荣承鉴老师负责,已经开始向数字逻辑控制和计算机方向发展。197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在北京举行,哈尔滨市少年宫的作品“电子火警报警猫”获作品三等奖。80年代后少年宫的科技活动全面转向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机器人),传统的无线电制作活动逐渐退出活动内容,组建了全省青少年计算机活动中心(省科委、科协资助)。当时一些没有配齐机房的高校学生上机都要到这里实践上机。这里也同时肩负起全市中小学计算机师资教学培训基地,同时也承担着全省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选拔基地的任务。在这里培养了大批中学生计算机编程高手在全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选手被保送至高等院校从事专业深造,少年宫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老骥伏枥再创新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