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9 16: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FM高频头电路
在见到现在这个高频头的电路之前,本人是用两只6N3的最常见的电路,一只6N3作栅极接地式高放和自动频率控制(AFC),一只6N3作本机振荡和混频,结果发现灵敏度非常低,除了这种电路本身和6N3特性的原因外,我想主要是我的制作工艺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
在改用这个电路后,灵敏度提高很大,而且直观感觉工作非常稳定,没有发现自激等现象,我想这主要归功于这个电路相对来说非常简洁,电感线圈少而且容易制作,更重要的是这个电路中担任本振和混频的6U8和6F2是可以互换的管子。
还有一点就是,多数初学者确实可能和我一样犯了“尽信书”的错误,我们看到的最多的介绍是:在FM波段用多极管混频是不合适的,主要是混频噪声比三极管大,以致实际混频增益不高,综合指标不如三极管,所以不敢用五极管混频。这一点肯定是正确的,但于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由于“照猫画虎”,可能又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就是不管用三极管还是五极管混频,阻抗匹配至关重要,我们通常绕的混频中周,和中放通道的完全一样,初次级都谐配15P左右的电容,这样电感量也都在15微亨左右,是配合五极管(如6K4)中放设计的,可能谐振后阻抗大致是匹配的,但作为三极管的负载可能严重不匹配。而且由于没有磁芯,Q值可能太低,增益就很小。
现在用6F2的五极管混频效果之所以能够变好,我想主要就是6F2五极管和自制的中周阻抗大致匹配了,还有就是这个电路就是为6U8(也就是6F2)设计的。我看到的手册中对6F2的用途是:混频、本机振荡和高频电压放大,而且其三极管部分的跨导非常高,我记得是8点几mA,五极管部分的跨导也算是较大的,达6点几mA。因此用6F2的五极管混频是合适的。
可能有同学担心这样做是不是信噪比很差、音质不好。根据我的直观感受,不存在这方面的情况,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噪声,很微弱的信号也能听得清楚内容,没有被背景噪声淹没的感觉,音质上我也听不出什么毛病。
请有兴趣的同学试试用6F2五极部分本振、三极管混频,不知效果会怎么样?只所这么说是因为它的那个三极管为什么要那么高的跨导?
下面把几只线圈的数据介绍一下:输出部分我把初次线圈双线直接并绕在6.8千欧的1W电阻上了,这里用1W的电阻不是它实际要消耗这么大功率,是用它的直径5mm、长15mm左右的大个子好绕线圈。初级3圈,所用线径0.4mm,次级4圈,线径0.8mm。原来初级是平衡式的,本人因为没有专门天线,用1米的软拖线当天线,所以把初级的一端也接地了,不接地的一端接1米左右的软线作天线。SRPP高放连接两个三级管的屏阴极的线圈,就是前面那幅用中性笔芯绕的,中性笔芯的直径我没量过,大概在4mm,用0.31mm的漆包线绕了15圈。输入调谐回路和本机振荡回路的线圈我绕的完全一样,都是用1mm的漆包线在直径6mm的钻头上绕了3圈(其它资料上都是输入比本振的多一圈),其中担任本振的线圈中心抽头,实际制作时我没有抽头,而是把1.5圈的地方的漆皮剥掉,焊了一根引出到阴极的线。用的双连就是我们常见的复旦那种AM/FM用四连的FM部分,即容量变化范围是4-26P的那一组,AM部分是12-365P。两个回路都只并了一个5/20p的微调电容,本机振荡的覆盖范围比较宽,是87-119MHz,我没有功夫和耐心调整到98-118,所以高端频率有些拥挤,这对台多的地方的调谐很不利,幸亏我们这里台少,所以就不管了。
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那两个线圈的匝间距的大小不可小视,一般来说不要超过所用导线的直径为好,这只是我个人在调试过程的经验,没有理论依据。主要是匝距过大以后本机振荡就变得不稳定了(或者是输出幅度就太小了),尤其频率低端。如果是只有匝间距调大了才能达到覆盖范围,说明所绕的线圈电感量大了,要减少圈数,不能只靠拉大匝间距来解决。同样,输入调谐回路的线圈匝间距如果太大,频率低端的增益会严重下降。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还有那个3.3p的电容,我自作主张换成30p了,主观认为太小了,不知道对不对,请方家指点。
我还试用了6F1,是北京牌标M的,6F2是上海牌标J的,不知道是M和J的严重区别,还是北京和上海的区别,还是6F1与6F2性能指标的区别,我的经验是:北京牌6F1不能替换6F2,两者效果相差太大了,换上6F1不但灵敏度大幅下降,而且还自激,让人想不明白。6F1和6F2都是新管。 |
-
高频头的电路
-
输入线圈的绕法就是这个样子
-
用中性笔芯绕的线圈
-
输入调谐回路和本振用的线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