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9-23 17: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于海旺 于 2024-9-23 18:29 编辑
目前用得最普遍的阴极材料是氧化物阴极,它是在钨或镍的金属基体外面敷有一层氧化物,在氧化物的表面上形成一层钡的单原子层。在这种阴极上,钡原子是发射电子的主要源泉,由于钡原子的逸出功很小,所以这种阴极的工作温度较低(摄氏1000度左右),发射效率很高,每瓦功率能发射60~200毫安的电流,因此最为经济省电。一般接收放大用的小型电子管都是采用氧化物阴极。直流电子管的直热式阴极是在钨丝外面敷有氧化物,交流电子管的旁热式阴极是在镍质圆筒外面敷有氧化物。
这种阴极的发射电子寿命是由氧化物层决定的。在正常使用时,阴极表面的钡原子慢慢地蒸发,但原来留在内部的钡原子也不断慢慢地扩散到表面上来,直到全部钡原子全部用完后,阴极就失去发射能力了。通常使用寿命在1000小时以上。如果阴极工作于过热的情况下,表面钡原子就会迅速地蒸发掉,而内部钡原子来不及补充上来,发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引起电子管的失效。另外这种阴极由于分布在表面上的氧化物层的厚度并不是十分均匀的,在阴极欠热或发射电流密度过大时又会产生表面局部过热的现象。表面过热的部分电子发射加强,电流增加,使这部分温度格外增加,结果温度可能上升到氧化物的蒸发点,因而使氧化层甚至芯子都遭到破坏。所以这种氧化物阴极的电子管灯丝最好在规定的电压下工作,电压过高或过低对电子管都是不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