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4-17 14: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aa555000 于 2024-4-17 14:14 编辑
您好!上山下乡是当时特殊环境下的国策,虽然牵痛了上亿人的心,但对于以后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一个知青心里,都埋藏着至少一道伤痕。如果不对当时那场政治运动作客观地认识,那么就是将自己置于了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
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天下大乱,各地武斗。政府各级权力机构出了空隙,国家的命运正向着敌对国期望的方向滑行。几百万三届中学生和大学生未分配,却经历了造反的熏陶和锻炼,社会不安定的隐患在逐渐地萌发。而当时不少的学生领袖,也进入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班子,甚至掌握了权力。
我是66级初中生,按68年拟出的方案,全校千余中学生将进入当地一大型工厂。我们其中的佼佼者,必然会迅速渗入老中青三结合的厂革委会。
年轻人有冲劲儿,但也冲动。而且,大江奔腾,沉渣泛起,学生领袖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历史进程,乱象循环。那时的社会现状,与旧中国打土豪分田地的农运差不多。如果将国家的命运,交给我们这群并不成熟的年轻人,后果将难以设想。但如何把这些不稳定的人,从各级领导班子中清理出去,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和解除行成组织体系的红卫兵学生组织。最好的办法,就是上山下乡!
历史证明,知青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经过农村的艰苦磨难后,成为了社会中最稳定的成分。而且他们又影响了上亿中国人,都不为以后的动乱所诱惑和参与,这,可能就是上山下乡的最大贡献。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还能骂上山下乡吗? |
评分
-
6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