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0-6 19: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rain 于 2023-10-6 21:19 编辑
所谓“联合承载(Joint Loading)”结构,是同好梁兼栋先生给4P1S+MJ15025这类电路结构起的新名字;使之有别于“前胆后石”和“STC”结构。在胆石“联合承载”结构中,电子三极管和晶体管直接复合,共同承担负载。因此,电子三极管的低内阻特性成为复合器件的内在特性,直接对负载提供高阻尼。传统的“前胆后石”电路中,信号的传输路径是先经过电子管再经过晶体管,实际承担负载的元件只是晶体管。由于晶体管内阻很高,在没有负反馈的情况下,无法对负载直接提供足够的阻尼。“STC”应该是特指电子三极管和电子多极管的直接复合电路,可以看作“联合承载”电路的一种特例。
如果把以“联合承载”方式连接的晶体管与电子三极管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它就是一个具有高输入阻抗(A1类时)、高线性、低内阻、大电流的压控电流输出器件,且具有电子三极管典型的不饱和输出特性。所以“联合承载”结构对负载的高阻尼由本身的低内阻实现,而不是通过环路负反馈实现;用在功放末级电路,容易获得宽松自然的声音。
下方就是本例使用的4P1S+MJ15025联合承载单元实测的输出特性曲线:
这个曲线的形态,是不是跟典型的电子三极管一样?看不到任何BJT晶体管的影子。
图中纵坐标为胆石联合承载单元(4P1S+MJ15025)发射极的电流,单位为“A”,横坐标为发射极对地的电压,单位为“V”,栅压最左侧为0V,步进为-1V。工作点的静态电流约0.35A,电压约70V。图解可得,此工作点的输出功率在5.5W左右,失真<2%。
从曲线图和工作点来看,目前的工作参数并非最优,只是为了将就我手头现有的电源牛和输出牛。用更高的电源电压和更大的静态电流,配合适当阻抗的输出牛,输出十几二十瓦也是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