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4-26 10: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m78321 于 2023-4-26 10:16 编辑
很难搞清楚两个层面谁起了主要作用:
1)胆管---输出牛;2)输出牛--喇叭
偶次谐波产生在层面1; 对喇叭的影响(阻尼?控制力?泛音?,,,,)可能体现在1+2两个层面;
我个人体会,输出牛对喇叭的影响可能大于胆管对喇叭的影响,这源自我多年前的两件事:
一是用3AD30+自制音频牛(与6P1输出牛相同体积)制作的随身听外置功率输出级;
二是用定压输出牛接在傻瓜175与喇叭之间(原来想找个1:1变压器,手头没有,随便拿个花园喇叭的音频牛试一试,动机也是源于一篇175的文章说的);
这两个经历都是因为当时得到的声音非常好听而留下印象、并形成我自己的理解。
这一点不容易被坛友接受:随身听用头戴耳机的声音已经那么好了,加了外置晶体管功放再用耳机或喇叭会更好吗?是的,更好!
这和我年轻时喜欢小提琴、古典吉他、民乐合奏,,,有关,非常注意层次分明(后来看到解析力的说法),当时自己认为这是瞬态响应的好坏问题(喇叭或耳机在高-低频振动中,能否把高、低频率各自代表的器乐都清晰表达出来而不是含混不清;
在做这两件事之前,我买了一个钻石2波段收音机为了听短波,互补OTL输出,低音一下子比别人的收音机好听,但慢慢发现,同样的随身听耳机口取出的同一个音乐,用3AD30单端输出和用互补OTL输出清晰度明显不同。
我20岁时与同学讨论砖头录音机的高低音搭配时就理清楚了自己的喜好:在高音够了的情况下才能追求低音,否则发闷不清晰。,,同学说,要能够在交响乐中或民乐合凑中听出“哑铃”的沙沙声(后来知道有人说这是金属声?)才是好的,,,这是我对输出牛作用及音色的理解形成过程,谢谢你能够看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