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6-30 14: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ongshort 于 2011-6-30 15:21 编辑
简易恒流源的图纸,供各位参考:
简易恒流源.pdf
(116.59 KB, 下载次数: 2748)
调试记录
调试开始和调试过程中,环境气温保持在30.3°C。调试在上电暖机一小时后进行。
1)电源
电源部分比较顺利,由L7810担任的稳压电路相当稳定,上电时输出10.030V,一小时后为10.043V,此时负载电流为17.2mA。输入电压为23.97V,调整管压降为23.97-10.043=13.927V,则功耗为13.927*0.0172=239.5mW。调整管本身耗电6mA,则总的功耗为239.5+23.97*0.006=383.32mW。
在datasheet中,L7800系列的TO220封装从管芯到自由空气的热阻为50°C/W=0.05°C/mW,所以呈现在封装表面的温升应为383.32*0.05=19.166°C,但实测表面温度高于环境温度24.3°C,折合到热阻,实际的管芯到自由空气的热阻应矫正为0.06313°C/mW=63.13°C/W,与D² AK、TO220FP、TO220FM的参数相近。
自由空气的温度测量是在离稳压器封装1cm的水平距离上进行。不过在封装两边附近几毫米处有接线端子和电解电容器存在,且体积均较大,无形中抬高了周边环境温度,故上述测量数据仅作为实践参考用,datasheet所载值还是基本可用的。
所使用的L7810CV的温度系数为(10.043-10.030)/24.3=+0.535mV/°C,datasheet中是-1mV/°C。
当未来90mA档可以使用时,稳压器外表面的温升将比环境温度高出100°C以上,因此从安全使用考虑,加了个从废计算机主板上拆下的散热器,有效面积30cm²。
2)基准
基准源使用了编号为10-2-10的2DW232。
从上电开始至三小时后,基准有大约4mV的电压上升。由于手头没有合适的电阻器作为限流电阻,用的是库存的1/4W750Ω色环电阻,温度系数达-300ppm,这一特性使驱动电流进一步上升,变化降落在2DW232的动态电阻(约10Ω)上,使输出电压发生大约+3ppm增加,但+3ppm不足以产生4mV的变化,需要寻找其它原因。
基准管的初始上电漂移是重要原因,这可能跟老化有关系。作为新管第一次使用时,同样的驱动电流,上电时的电压为6.181V,一小时后的电压为6.176V。拆下后放置一段时间又用在这里,上电时的电压为6.177V,一小时后的电压为6.173V。此后基本保持6.173V不变。
上述状态是在管壳温度为42°C时稳定下来的。当管壳的表面温度因吹风的影响降到了36°C时,端电压变为6.174V,升高了1mV。算起来,变化了-162ppm,再除以变化的6°C,等于-27ppm/°C,与这一管子在大电流测试(9mA~18mA)时的温漂相当,而方向相反。这种情况提示可能存在一个工作电流的临界点,在这一点上的温度系数为零。
考虑限流电阻的温度系数已经发生的影响,基准管的温度系数还应该加上-3ppm,即等于-30ppm/°C。
3)恒流源
最初使用的运放是TLC271CP,本来是作为微电流仪准备的,因有备用的,先拿过来用了。
TLC271是低输入偏置电流的运算放大器,有三种功耗模式:L、M、H。在L模式时的增益最高,因此最初使用的是L模式。后来发现L模式下在9mA档不能全力驱动恒流管,于是换用H模式,结果9mA档是可以了,0.9mA档却不行了,0.09mA和0.009mA档则都可以。根据它的行为来看,是发生了振荡,由恒流管的栅极输入电容引起的输出相移,造成了0.9mA档的正反馈。想起还有几个CA3140可用,先用上来看看。
CA3140原本是作为恒流源输出指示的跟随器使用,因为增益较低,怕影响不同输出电流时的准确度,所以未考虑用于恒流发生器。现在代用以后表现很好,没有振荡产生,各档(除90mA档外,现在输入电源的负载能力不行)的调试端子电压一致,显然这个运放有足够的增益,并且补偿良好,容性负载能力非常强,因为恒流管的栅极输入电容实测超过了1200pF。
运放使用插座安装是实验活动的重要因素,这可以为正式产品的应用设计指引正确的方向。
恒流管的源极电阻中,270KΩ组与30KΩ组因没有±1%精度的器件,用的是±5%的高温漂色环电阻产品,来自于电阻包。3KΩ、300Ω、30Ω都使用±1%精度的电阻器配组,其温漂系数在±(25~50)ppm之间,两串两并的结果再结合值的配对,预期的温漂系数可控制在±(12.5~25)ppm之间。
恒流管在90mA档的间歇使用将断续达到超过2W的功耗,因此加了个由两片简易散热片组成的散热器,有效面积约8cm²。
4)指示输出
指示输出没有悬念,一个CA3140加上一个15KΩ的有机微调电位器。这个电位器是用了库存的旧货,不是多圈的,因而调整比较困难,好容易才将零点调到±50µV内,再小就调不准了,一碰就跑。正式产品中,需要精细控制的部位绝对不能使用这种类型的器件。
当接上被测器件时,原先调好的零点偏移了约-10~-60µV。偏移产生的原因基本上和器件的正、负电源发生相对变化有关。当正输入端升高时,负输入端通过输出端的反馈力图跟随正输入端的变化,这使两个输入端之间产生了电压差。由于输出端所接数字表有10MΩ的输入电阻,所以负载的影响可以忽略。
从输出电压的2V~14V范围来看,动态范围12V,则零点偏移-60µV相当于-5ppm的变化,在预定的±10ppm容差内。在测量时,2V侧的偏移达到-60µV而14V侧的偏移不超过-10µV,所以在2V侧的读数误差将可能达到-30ppm。按平均每伏-5µV计算,预期的-10ppm读数误差,将在4.6V位置以上开始。
作为跟随器使用时,运放的电源相当于随输入电压的不同而同步降低和升高。按datasheet中的电源抑制比(PSRR)的数据来看,器件实际的水平(-5µV/V)远优于典型值(100µV/V)的水平。
5)使用实测
在9mA档对系统进行了使用实测。
被测器件是标称1.5KΩ的1/4W色环电阻,在9mA档的高电压是13.5V,在3mA档的低电压是4.5V,电流表串接测量电流变化。
空载调试时的源极电压为2.43V/0.81V,接上被测器件后的源极电压没有变化,或者有变化但没有在数字电压表上反映出来。分辨率是1mV,所以变化最多在500µV以内。
与不同阻值的被测器件串接电流表后测出的电流没有变化,或者有变化但没有在表上反映出来。分辨率是1µA,所以变化最多在500nA以内。500nA的电流变化在270Ω源极电阻上的电压变化是135µV,这样源极电阻上的变化相当于56ppm,这也是电流的变化率。这个变化率超出了·±10ppm的要求。不过这个变化率到目前为止还是猜想,因为测量仪表没有反映出来。
恒流源运放CA3140的输出电压变化为0.7V,除以反馈回路的135µV,得5185倍,相当于74.3dB,低于datasheet载明的大信号最低86dB。显然恒流管源极电阻上的电压变化根本不到135µV,而是更小。按86dB即20000倍算,恒流管源极电阻上的电压变化为35µV,相当于14.4ppm,与要求比较接近了。由于这里是小信号区域,增益通常应能在100dB(=100000)或更高,则0.7V/100000=7µV,即2.88ppm,应能满足使用要求。
在恒流源运放的两个输入端之间接入了万用表的200mV档,分辨率为±10µV,输入电阻为10MΩ。开机上电后的电压显示为0.82mV~0.83mV之间跳动,在0.9mA和9mA档之间来回切换的结果,情况保持不变。7µV的源极电压变化在10µV分辨率之下,因此上一小节的结论是合乎实际的,也应是可信的。
实测各档电流为:
90mA 尚无条件测试
9mA 9.000/3.000
0.9mA 0.900/0.300
0.09mA 0.090/0.030
0.009mA 0.009/0.003
实际使用时应按上述值代入计算公式。
三端稳压器L7810与恒流管TP8N05的散热测试:
L7810在未加散热器时的表面温升为24.3°C;加上30cm²的散热器后,稳压器紧固锣丝中心凹槽处温升为4°C,散热器边缘温升为3°C。
TP8N05未加散热器时仅有微温,加上8cm²散热器后与室温持平。
作跟随器输出的CA3140在电压上空间处有约2.1V的限制,可视需要更换为具有上部到轨能力的单电源运放来替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