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来也惭愧,我在去年九月发表的2P3-1,不是一个成功的机型。虽然,也得到不少玩友的容忍和好评,还有不少玩友复制和仿制验证,但确实存在很多还待修改和完善的地方。这些缺陷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病,时不时烦扰和纠结着,久久不得安宁,觉得自己辜负了许多玩友的信任,以致这种残次品流动,实为误己误人的罪过。继后不久,我又在未向玩友们汇报的7010型上犯下同样的错误。这些失误的起因,源于企图改变自己一贯的“入门级”制作印象,向接收机靠拢,顺应“高端”制作的潮流而产生的苦果。这两款失败的机型,也使我深刻地认识了BF998双栅场效应管,以及带高放的超外差机各级增益的合理分配和调控。
LYZ2P3-1型的缺陷如下:
1. 收音头全部使用双栅场效应管是不合理的。
BF998是为高放而设计的双栅场效应管,调控得当时,其电路增益比双极性三极管还高。这是因为输入阻抗极高,对输入信号几乎没有耗损,用于第一级的高放具有绝对优势。用于变频也可点可圈,电路简单,对高放的供给要求也更低。 但用于中放就除了能简化中周外,弊大于利。因为变频后的信号已不微弱,高输入阻抗失去意义,反而更容易引起自激和大信号失真。中放2的源极通路电容,加上后自激就是实证。
2. BF998的第二柵G2,是专为负向AGC设计的。
当G2电压在正4v时,BF998的增益最高,随着G2电压下降,增益递减,在负0.3v以下时,增益最低。当时制作时,对G2的认知并不深刻,也被书籍和网谈所忽悠,人云我云地认为场效应管的增益,必定小于双极性三极管。对于输入阻抗高而激发的自激和大信号失真,这些不同于9018双极性管的故障现象被忽视。稍微过大的输入信号,便可使无耗损的BF998产生严重失真的现象,突破了书载网传的场效应管,承载输入信号能力强的定义。小信号放大器的特征在BF998上的表现,比9018更为明显。
小信号放大器的特征,这是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重要问题,也正是这次制作,使我重新加深了认识,从而使制作能力得到一次新的升华。
在LYZ 2P3-1型的PCB绘制中,急于求成,高放AGC也因此省略。同时错误地将高放和中放2的G2,并接至电压最高的漏极,造成增益超高,不得不断开中放2的源极通路电容。
3.BF998的源、漏极电流,可调整源极电阻控制。
但毕竟是新器件,产品没有如同9018类似的分档,一致性不好,个体源、漏极电流差别较大。而且,跨导(放大倍数)虽与源、漏极电流有关,但受G2电压的影响更大(G2电压也直接影响源、漏极电流)。 与源、漏极电流更密切关连的是截止频率,电流大,截止频率高的特性比9018明显。 LYZ 2P3-1型沿用双极性三极管调整工作点的思维方法,用于BF998是不恰当的,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全场管收音头,作为实验机型无可非议。但严格地以性能和效益而论,不是最适宜的选择。 用BF998为高放,变频用9018、中放用9011,才是物尽其用。在705、7102等几款机型的反复制作和调试中,都证明了这样结构的合理性,在整体性能和制作上更有较好的优势。而全BF998场管收音头,不得不将各级置于低增益状态,才可能避免弊端,这就将其优良的性能白地浪费了。同时,由于极高的输入阻抗,会使PCB设计的布局、布线难度大幅度提升,这点特请仿制的玩友多加注重!
LYZ 2P3-1型的修正如下图:
已复制和仿制的玩友,可切断高放和中放2的G2,另用0.15左右导线,飞接在就近公共地点;中放1的G2上偏置电阻改接至地。 同时,向你们表示深切的歉意和感谢!
本帖仅为个人实作体验,只作玩友参考。其中与书籍网传定义相悖的叙述,概不争论,敬请“卫道斗士”实作验证或绕道而行,切莫与倔老头一般见识。
|
评分
-
1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