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9 11: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F35_ 于 2021-12-9 11:04 编辑
首先肯定得是兴趣,这里说的兴趣并非普通的喜好,而是指问题解决不了你就睡不着觉的那种,也可以称之为精神寄托
然后得动手,虽然我是偏理论派,但我仍然觉得动手才是促进学习的关键,过去的老师傅都会说一句话:“不动手永远学不会”
我当年爱上无线电源自父亲,他也是无线电爱好者,小时候父亲折腾收音机我就在旁边看,觉得这东西能发出声音十分神奇,兴趣从这里开始
然后我有空就开始看父亲的藏书,基本上看不懂,比较吸引我的是《无线电》杂志,里面花花绿绿的(那时候这个杂志里面有很多是彩页),看着舒服,在上面找到了单管机电路(是的,我不是从玩矿石机开始的),正好父亲抽屉里有一个800欧的耳机,于是决定搞这个,从此开始痴迷,整天想的就是装单管机,虽然那时候还无法理解原理,但一种“这东西装成了肯定很牛B”的想法驱动着我
接着就是偷偷拿父亲积攒的元器件做实验,中间祸祸了不少玩意儿(包括没有合适的零件从机器上拆 ),后来父亲发现了也没怪我,帮我找齐了零件,我自己饶了磁棒线圈,装好了第一台单管机,居然直接出声了,虽然只能收到一个台,但这中成就感让我十分满足。
再后来,我逐渐不满足只能收一个台(父亲做的那台收音机能收六七个)和那蚊子一样的声音,但是怎么能“更牛B”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书上有,于是开始天天翻书,可是看不懂啊,那时候我才刚6年级。
时间就这么过着,直到我初二的时候,学习过初中物理知识,勉强能看明白无线电书籍上的一些东西,然后做出了第一个四管机,调试的过程还烧了两个功放管,但总算脱离了只能收一个台的初级阶段,能收到三个本地台,而且音量也大,还能调节,也不用那个笨重的800欧耳机了(是的,当年我很不喜欢那个耳机,比起8欧的小耳机来说太笨重了),收音机被我装在一个药品塑料包装盒内,没有喇叭,我上学都整天带着它在同学面前显摆
再后来,又不满足了,从书上知道了选择性这东西,发现自己的收音机选择性差,电台的出现在一个范围,不像父亲做的那台,只在一个点上,于是开始折腾超外差,这时候《晶体管收音机》这本书成了我几乎不离手的东西,但6管机那复杂的电路(以当年的水平看)还是让人望而生畏,于是又是《无线电》杂志,找到一款4管超外差机,单管变频,一级中放,三极管检波加单管射极输出功放,折腾了两个月后终于是出声了,但效果远远不如四管机好,这让我很沮丧,找不到原因,只能继续看书,然后学习超外差机的调整。
就这样,我最后终于在上了初三后攻克了当年让我望而生畏的6管标准外差机,当然,其中少不了父亲的帮助。后来因为要中考,学习任务重,家里也禁止我继续折腾,但我的兴趣并没有降低,不能动手,我就把课余时间花在看书学习上。后来上高中,陆续折腾过一些无线发射、遥控之类的东西,但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因为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你就越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直到考上大学后,不过那是另一个广阔天地了。
所以,总结一下学习过程,就是“动手>遇到难题>看书>动手>遇到难题>看书”往复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知识体系会逐步完善。我的感觉是,了解的越多越不会满足,知识的学习有个拐点,在这个拐点之前很容易放弃,但过了这个拐点,你就会主动持续的去学习。
这其中兴趣是核心,有研究显示,小孩子培养兴趣要比成人容易得多,人类成年后几乎无法产生新的兴趣爱好,所以各位有小孩的,培养兴趣爱好一定要趁早,别只顾着抓学习,学习什么时候都可以,但兴趣爱好可以让人受益终生,有爱好的人和没爱好的人在是完全不同的。我比较幸运,有父亲那些藏书,让我可以在好奇心最重、最无忧无虑的年纪把兴趣培养起来。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