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y.qfans 于 2019-7-26 19:11 编辑
题记:“我们发现大脑对进入耳蜗的信号并不是处理方位信息,而是处理相位信息,我们发烧友很看重的方位信息在这个阶段内居然是无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全消声的听音室内,可以跳过喇叭的指向方位这一环节,直接修改声信号的相位属性,就可以成功的用前方喇叭,同时产生出前方结像和后方结像——就像你的后方也装了两只扬声器那样逼真、稳定。”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前方喇叭不可能还原出活泼、清晰的脑后声像。这是因为在自然生活中,脑后声像的形成是因为脑后有真实的物理声源的存在,当后方声源消失的时候,脑后结像也将随之消失,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物理现象。
当我们进一步仔细分析的时候,就发现真实的情况远远不止于此。‘声源的方位决定声像定位的方位’ ,可能仅仅只是我们在普通环境下想当然的一种认识。
我们简单的观察就会发现,人的耳廓是朝前方生长的,后脑勺并没有耳朵,但我们能正确听到后面的声音。这能说明什么呢?这其实就是在说明大脑对后方声源的定位,并不依赖耳朵生长的方位,而是另有一套机制。稍加深入分析这套机制就不难发现,对大脑来说,后脑勺上来的声音和前面来的声音区别是相位的大幅度的偏移。可以这样近似的认为,人脑对自然声源中的脑后声波的定位简单的分为两个阶段:在传播过程阶段,依靠声源的方位信息;在头内部分,依靠声波的相位信息。
这就有点意思了:我们发现大脑对进入耳蜗的信号并不是处理方位信息,而是处理相位信息,发烧友很看重的方位信息在这个阶段内居然是无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全消声的听音室内,可以跳过喇叭的指向方位这一环节,直接修改声信号的相位属性,去模拟大脑对声信号的处理机制,在一定的物理条件的支持下凭借大脑对声信号在处理阶段的这一“漏洞”,来“误导”大脑对声音的处理机制,就可以成功的用前方喇叭,同时产生出前方结像和后方结像——就像你的后方也装了两只扬声器那样逼真、稳定。
于是我导出一条推论: 未来时代HIFI的终极目标不是还原现场,而是努力去模仿人脑对声信号的处理机制。那么在具体的操作上这条推论能够让我们实现什么呢:我们能够摆脱人类从猿猴进化以来就赖以认为的“后方定位需要后方声源”的观念——实际上多声道系统正是这种认识下的体现。
' 那么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吗?事实上,这边的工作室在15年就已经成功做到了。期间来过很多大发烧友和专家教授,都现场体验过。值得着重指出的是,这种结像并非常规的置身于厅堂现场的音场结像,而是切切实实感受到后方有清晰的声源,对白声、走路声、乐器声清晰可辨,浑脱如后方安装了扬声器,回头仔细搜寻后墙却只看到满墙的尖劈消声模块,此情景往往使人惊讶异常。
当然,想要“误导大脑”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也并不是难以做到。根据我们工作室的实践,总结出几条基本的经验,供同行参考:1.采用无分频结构的高效率音响;2.采用低线性失真的小功率单端单管放大器;3.在无混响、低底噪空间播放。4.效果最明显的音源信号通常是常规信号中包含反相信号的音源,如难以找到此类音源,可以在混缩阶段在多轨混音中将部分乐器的音轨反相。
展望:立足于“ HIFI的终极目标不是还原现场,而是努力去模仿人脑对声信号的处理机制”的这一认识,我们可以适当展望:虽然在目前看起来人类的科技还不能够直接接管大脑对声源振动引起的神经电信号的处理工作,但接管整个耳蜗部分的传导机制、处理机制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未来人类顶级音响产品的形态也许不再是能够驱动大容量空气的落地音响,而是高质量仪器级别的“人工耳蜗播放器”,直接接管耳蜗的工作,此类异形播放器也许不太久远就能出现呢!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