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071|回复: 36

三个分立元件(电阻电容和三极管)组成的 200KHz 振荡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8 16: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极管: 2SC1815GR  激光刻字版
电阻: 4.7K ~ 13K    (确定以后只需一个11K)
电容: 300pF
电源: 东芝和宏基的笔记本都是 19.5 伏,  用两个 9 V 电池也可以。




http://people.seas.harvard.edu/~ ... rpol/vanderpol.html
http://jlnlabs.online.fr/cnr/negosc.htm



晶体三极管有一项极限参数BVceo,它是指在基极开路时集电极一发射极间的击穿电压.通常情况下应使加在晶体三极管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工作电压Uce不超过BVceo,由于基极开路无基极电流,晶体三极管截止,只存在极微小的穿透电流ICeo, 如果不断加大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工作电压Uce,当达到BVceo时晶体三极管即发生击穿现象,其集电极电流Ic便急剧上升,当达到B点后,管压降Uce却随着电流Ic的增加而降低,这段区域称为负阻区,这时晶体三极管具有负阻特性。


如图:



C2 是为了读取信号方便而使用的, 实际电路中可以取消。
本例中使用的 2SC1815GR 不是老版本的银白印字那种, 而是新出的小个头激光刻字 2sc1815GR (个头比 S9014还小).

另外吾实验了 2N2222A, 2N3904, 2N5551, 2SC3355, 2SC1213, S9014, S9018, S8050 和老版本银白印字那种 2SC1815GR 均不能实现
本例中出现的明显的负阻振荡。

小个头激光刻字 2sc1815GR  200个一包(不到10元人民币), 它的特点是负阻区域很宽, 雪崩时 E C 间电压在 8.5 至 10.8 伏之间。
很特别。

为了这个实验, 吾买了 50 个 2N2222A,  没能弄出来。  希望大家有好的发现,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

[ 本帖最后由 e3po 于 2010-9-9 09:46 编辑 ]
200k_3componentOSC_on_breadboard.jpg
200k_3componentOSC_dcv.jpg
200k_3componentOSC_waveform.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9-8 17: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路图中看到五个分立元件,实物图中看到九个分立元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8 17: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知道8050和C945的击穿电压是多少(只有这些三级管,再就是大功率的)。手头没有稳压管也没有高压电源(5V的倒是大把,9V,12V的有些)。也想玩下张弛振荡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17: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ongshort 于 2010-9-8 17:06 发表
电路图中看到五个分立元件,实物图中看到九个分立元件。



实验的时候当然要多种尝试了,   吾没有 300pF 的电容, 所以用 3 个 np0 100pF 电容代替了。
可变电阻是为了调试用的, 最终阻值可以选 11K oh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17: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之澜 于 2010-9-8 17:28 发表
我想知道8050和C945的击穿电压是多少(只有这些三级管,再就是大功率的)。手头没有稳压管也没有高压电源(5V的倒是大把,9V,12V的有些)。也想玩下张弛振荡器。


S8050 吾没有实验成功, 雪崩时电压在 7.5~8.6 伏之间。

2sc945 手头没有。 估计在 6.5 伏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8 17: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3po 于 2010-9-8 17:30 发表


S8050 吾没有实验成功, 雪崩时电压在 7.5~8.6 伏之间。

2sc945 手头没有。 估计在 6.5 伏左右。

哦,那我用12V的电源试8050。我认为只要电容放电速度快过充电速度,就可能发生间歇振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7: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取得重大进展,  几乎手头所有的 NPN 三极管 (除了2sc3355) 都能展现负阻效应:

2N2222A, 2N5551, 9018,9013, 9014, 8050....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大电容,  当把电容增加到 0.1uF 的时候,  令人振奋的情况就出现了。

当然, 要调节合适的负载电阻。

        例如, 19.5V 供电, 串接 31K 电阻,电容 100nF (0.1uF),  配合中功率管 2sc2682  可以振荡在 1KHz.
产生的是很典型的锯齿波。

[ 本帖最后由 e3po 于 2010-9-10 17: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0 19: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看下中功率的Uc波形图吗,最好有数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0: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之澜 于 2010-9-10 19:04 发表
能看下中功率的Uc波形图吗,最好有数据



来了..............................
ngr_2sc2682_wf_hookup.jpg
ngr_2sc2682_wf.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0 2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放电曲线很陡峭。说明击穿后内阻急剧下降。要是用大功率的,再尽量减小R那么输出将啥样呢。。。。。。大功率的好像要大的多的击穿电压。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1: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之澜 于 2010-9-10 20:49 发表
放电曲线很陡峭。说明击穿后内阻急剧下降。要是用大功率的,再尽量减小R那么输出将啥样呢。。。。。。大功率的好像要大的多的击穿电压。期待中



              基本跟功率无关, 也就是 8.2 伏就击穿了。  吾后来用 9V 的电池也可以产生锯齿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01: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纳闷新版的 2sc1815 /2sa1015 的管芯到底和老版管芯到底有什么区别。

或者根本就是国产的 3DG xx 管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15: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版本的三极管发射结掺杂浓度可能不同,可以测一下hfe做比较,再有就是晶体管的工艺可能改善了,基区的厚度也有变化,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影响反向BVce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18: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stal 于 2010-9-25 15:48 发表
老版本的三极管发射结掺杂浓度可能不同,可以测一下hfe做比较,再有就是晶体管的工艺可能改善了,基区的厚度也有变化,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影响反向BVceo。



新版小个头激光刻字 2sc1815GR  的特点是负阻区域很宽, 雪崩时 E C 间电压在 8.5 至 10.8 伏之间,   有 2 伏那么多。

2N5551 都没有那么宽。

是掺杂低了还是基区厚度变了?  GR 档 HFE 在 238~250 之间, 一直性还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19: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明白:
怎么1815产生的类似正铉波,
那个中功率管却产生锯齿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6 0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