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jxeppfyb

纯真之源二之KT88单端制作全过程(全C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8 07: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跟踪看直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07: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纯二电路、SRPP、与“超三”电路的出现,说明了电子管电路在晶体管电路的冲击下,仍然有老树发新枝的可能性
不知道有人比较过这三种电路的具体特性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08: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帖子补充了输出变压器设计部分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08: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C型电源变压器的讨论

楼主的C型电牛计算公式有误,C型铁芯的功率由横截面积和窗口面积来决定的,不能象EI型那样来算。楼主手中的应该是32×64×85的铁芯,窗口宽度是40,高度是85。磁通量按18000算功率有540W了。
liujijun 发表于 2010-6-17 13:22

谢谢指正,希望能将您的资料出处提供下,谢谢~

“C型铁芯的功率由横截面积和窗口面积来决定的”根据我学的电机学理论我理解不了,主要是窗口面积与功率的关系不能理解。磁势由线圈匝数与通过电流决定,磁通量由磁势与横截面积决定,设计磁通量小于磁饱和曲线拐点就可以,窗口面积(也就是磁路长度)与功率的关系我解释不了,欢迎指点与交流。

我这计算不是很准,主要依据来自<<小功率电源变压器设计>>一文。考虑胆机电源变压器的裕度,减少它的发热,次级高压绕组用了非常大的线径,好处是明显的。使用这么优质的铁芯,我在功率与横截面积公式中的系数K是取得有点大,为这我与同事讨论过,我认为应该取0.7-0.9左右,而他认为取大点,最后计算了可绕线圈的线径,最后设计功率我写了大于350W,实际次级高压绕组功率就是350W了,加上灯丝绕组功率应该在380W以上。
P功率=S铁芯面积*S铁芯面积/K系数=19*19/1.1=350W
如果K取0.8,则功率为450W。
同时2.5匝/伏特也保守,如果取2匝/伏特,则功率可以设计到450W以上.

总结:总计余量裕度大,浪费材料与RMB;好处是胆机电源变压器次级高压绕组350V-0-350V的直流电阻为20欧姆-20欧姆(我的万用表电阻档不是很准,但相差应该不大,万用表太垃圾了.),按每个高压绕组工作电流120mA算,侧高压绕组铜损为20*0.12*2=4.8W,这铜损够低的.实际试工作过,夏天24小时开机电源牛也不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08: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a5gt 于 2010-6-18 07:58 发表
纯二电路、SRPP、与“超三”电路的出现,说明了电子管电路在晶体管电路的冲击下,仍然有老树发新枝的可能性
不知道有人比较过这三种电路的具体特性吗?


"超三"什么电路?
版主发个来学习下.

我试了三极管接法、超线性UL接法,UL交流声控制不好,这次KT88加了三极管接法,幸好KT88功率大,三极管接法也能接爱,但对UL线路的处理总是不能掌控,
1a5gt 版主你对UL有什么心得吗?需要有人指点迷津。。。

下次我仔细研究下UL接法,并将手上的6P3P单端加上UL接法,6P3P用三极管接法功率下降太明显了。

[ 本帖最后由 jxeppfyb 于 2010-6-19 05: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8 09: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向不看好功率管的超线性UL接法,理由有几点:1 压缩动态;2 业余制作抽头不易;3 功率减小,4 并不是所有的功率管都能用;5 输出变压器不具有通用性(每种管子反馈抽头各不相同)。
那种既想有三极管的柔美又具有束射四极管(功率五极管)的动态的想法,个人感觉是不正确的,早在50年代,日本的斋藤彰英在《负反馈放大器》中说:(UL)是极尽夸张之能事,事实上UL放大器的确比不过三极管接法的柔美,有缺少标准接法的雄浑大气。
既然都是负反馈,的确没有必要非得使用UL。
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欢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5: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a5gt 于 2010-6-18 09:36 发表
我一向不看好功率管的超线性UL接法,理由有几点:1 压缩动态;2 业余制作抽头不易;3 功率减小,4 并不是所有的功率管都能用;5 输出变压器不具有通用性(每种管子反馈抽头各不相同)。
那种既想有三极管 ...


学习了!
三极管接法与UL接法的目的是用深度的负反馈来获得高保真,由于功率下降太多,因此电路设计者都是用于推挽电路,可能的确不是特别适合用于单端电路.

6P3P的抽头约在0.3,试过UL接法,但交流声没控制好,听感与三极管接法非常接近,帘栅极的功率控制绝对重要.

[ 本帖最后由 jxeppfyb 于 2010-6-19 05: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5: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大热天,一身臭汗,完成底盘部分,急不可耐,看效果:

下载 (116.59 KB)
2010-6-18 15:39





底板与木框架的连接准备用安装喇叭的内六角自攻螺丝.

接下去是制作搭棚用的内部衬板,2MM厚环氧树脂板,3MM或4MM裸铜线做星形地线.
衬板与底板的连接固定借用变压器的固定螺丝,用于连接的4MM加长螺丝已准备了8个,应该够了.

工作忙,有空再做.

[ 本帖最后由 jxeppfyb 于 2010-6-18 16: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9 07: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详实、DIY技艺精湛!!!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9 09: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我试验了超三电路,效果不错,有些体会,正在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9 10: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a5gt 于 2010-6-18 09:36 发表
我一向不看好功率管的超线性UL接法,理由有几点:1 压缩动态;2 业余制作抽头不易;3 功率减小,4 并不是所有的功率管都能用;5 输出变压器不具有通用性(每种管子反馈抽头各不相同)。
那种既想有三极管的柔美又具有束射四极管(功率五极管)的动态的想法,个人感觉是不正确的,早在50年代,日本的斋藤彰英在《负反馈放大器》中说:(UL)是极尽夸张之能事,事实上UL放大器的确比不过三极管接法的柔美,有缺少标准接法的雄浑大气。
既然都是负反馈,的确没有必要非得使用UL。
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欢迎讨论!

电子管特性的非线性,使得纠正不可避免,完全不纠正的恐怕听不得,至少是大音量听不得。当然,可以生产线性很好的管子,如300B。对于一般制作者而言,使用反馈法是纠正非线性的可行手段。前馈法到目前还没见到商品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9 11: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K 于 2010-6-19 09:09 发表
最近我试验了超三电路,效果不错,有些体会,正在整理。

“超三”电路在近几年的《无线电与电视》发表了几种不同的电路;
顾名思义,超三,就是用普通的功率五极管、束射四极管采用标准接法,达到甚至超过三极管!既满足了电子管的效率,而且对输出变压器的要求也降低了。
实际看了几种电路,感觉只是电路复杂一些,业余条件下,有些简单一点业余制作还是可以参考的。
希望老K兄尽快的整理,期待看到(听到)实际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0 08: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5Z3P改成274B,音质要提高好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0 17: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a5gt 于 2010-6-19 11:12 发表

“超三”电路在近几年的《无线电与电视》发表了几种不同的电路;
顾名思义,超三,就是用普通的功率五极管、束射四极管采用标准接法,达到甚至超过三极管!既满足了电子管的效率,而且对输出变压器的要求也降低了 ...

超三是一种在电路结构原理上有所突破的新电路(尽管日本人搞了十多年),调试上有一点难度,但是对于有一定经验,特别是有一些理论基础的爱好者来说,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我开始也遇到一些问题,依靠着经验和理论,基本解决了。只是现在认为还有不少工作要做,需要完善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0 17: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变压器很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5-3 03: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