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D711

为了一堆旧铜线绕一对牛,来个窝里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一堆旧铜线绕一对牛,来个窝里斗

煮豆燃豆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大联赛 于 2025-4-26 10:00 编辑

楼主绕输出牛有四处学不来,
一,用0·5胶木板做骨架做不来。
二,用石膏做芯子做不来。
三,0·2的线径绕的这么齐整绕不来。
四,用特富龙做垫纸用不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大联赛 发表于 2025-4-26 09:55
楼主绕输出牛有四处学不来,  
一,用0·5胶木板做骨架做不来。
二,用石膏做芯子做不来。

一,厚薄都是一样的做法,能做1.0的就能做0.5的。
二,不一定要用石膏粉,恰巧家里有闲置而已,或者到装修材料店买那种石膏线的黏粉也是一样的。
三,要线绕得好看,花点时间再加个小工具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绕线机,最土的那种,关键要有这个小工具,没错,就是一根木棍

IMG_3678.jpeg IMG_3677.jpe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时我们绕线,难免这样,线崩得越紧,鼓起的弧度就越大

IMG_3672.jpeg

这时候要用根木头捋顺一下,同时松开左手,让铜线的应力释放

IMG_3673.jpeg IMG_3674.jpeg

然后往右再拨一下,让排线变得紧凑

IMG_3675.jpeg IMG_3676.jpeg

就这么简单,缺点就是慢,我绕一对牛,从骨架制作开始算,通常要15~20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候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说垫纸越光滑越好弄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HD711 发表于 2025-4-26 10:18
平时我们绕线,难免这样,线崩得越紧,鼓起的弧度就越大

真是对你佩服的五体投地,你真有时间一根一根排列整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不缺的是时间,最难受的是眼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大联赛 于 2025-4-26 11:09 编辑

我最喜欢绕初级,不垫纸,乱绕,那里低了往那里绕,压压平就可以了。4夹3,初级绕1000匝2分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3681.jpeg IMG_3682.jpeg IMG_3683.jpeg IMG_3684.jpeg IMG_3685.jpeg IMG_3686.jpeg

完成初级第二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大联赛 发表于 2025-4-26 11:04
我最喜欢绕初级,不垫纸,乱绕,那里低了往那里绕,压压平就可以了。4夹3,初级绕1000匝2分钟。

相对于普通的层层垫纸,采用乱绕的方式,初级之间的分布电容确实不好分析,但是最终性能并不差,只是比严格工整的层层垫纸稍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牛。比较牛、非常牛、好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大联赛 于 2025-4-27 07:49 编辑
茹祥臣 发表于 2025-4-27 04:33
相对于普通的层层垫纸,采用乱绕的方式,初级之间的分布电容确实不好分析,但是最终性能并不差,只是比严 ...


初级一个极一根导线的电容很小,不需要分析。需要分析的是两个极的电容大小,就是初级与次级的电容大小才是影响高频的主要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711 于 2025-4-27 08:23 编辑

影响高频的还有漏感,好像以前听老师说过,线包越薄漏感越小,乱绕会加大线包的厚度,当然,用更细的线也能使线包变薄,但铜阻又上去了。
我认为,总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漏感和分布电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就好像切蛋糕一样,分给漏感那块大了电容得到那块就会变小,反之亦然,唯有将蛋糕做大,漏感和电容才能同时捞到更大的好处,采取密绕法,就是希望在同等的窗口里放更多的铜,以提高效率。
初次电容无疑是分布电容的一部份,但我比较接受重感冒老师在另一个帖子里的分析,即分布电容需要作动态分析,无法静态测量。如果说初次电容就是分布电容的大头,是决定高频的主要因素,那么取消大环反馈、次级不接地,高频岂不是立马好得飞上天?,并且如此一操作,所有的输出牛都不会有区别才对,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4-27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