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25 15: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上回说到各器件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下具体的表现。
首先给定条件,大环路深度负反馈,线路结构先不管。晶体管机的高指标来源于深度负反馈,负反馈有它积极的一面,当然也有消极的一面了。消极的一面就是非常容易超调(过冲)。负反馈毕竟不是实时处理,而是事后处理。因此,输入猝发信号时,由于输入级电压级的电压建立时间很短,使得末级功率管瞬间进入饱和态。根据末级功率管型号的不同,会有如下几种表现:
1.声音发蒙,丢失许多细节。代表作就是KRELL的KSA50这一个流派的所谓重料大甲。耳残 老烧谓之为:温暖细腻。当然了,戴着有色眼镜的老烧评价同样声音表现的国货就谓之“糊成一团,恶声”。
2.刺耳的金属声,并且损失部分细节。国内DIY的晶体管功放这一类情况最多,进口机则“很聪明”的采用高切手法来蒙混过关。不放出来你就无法感受。视切除手段和力度的不同,形成各种流派。被吹捧成神的是FM。
3.不蒙也不过,但脚软。代表作就是高文的作品,算公认的低音控制力差的典型吧。老烧会捧高文的臭脚,我绝不会去捧。毕竟还是残缺的声音。
耳朵对音乐的感受,更多的是感受其中的细节。放个纯音比如1KHz正弦波,任何器材任何喇叭放出来都不会有很大的差异。乐器同一个基音之所以一听便知是什么乐器,就是乐器的泛音频谱不一样,人声的辨别也是靠泛音的。因此器材必须要能够准确重播基因和泛音,不但要放得出来,而且比例还必须准确。
下面介绍器件的特点,首先是元凶GTR。BJT用于小信号电路是没什么问题的,所谓缺点就是输入阻抗低了点。但GTR不一样,GTR是工作在大信号状态,大小信号状态有着极大的不同。对于深度负反馈会进入瞬间饱和区来说,更有必要分析下大信号开关态的特点。首先GTR有一个参数叫做ts,储存时间。目前GTR在手段用尽的情况下可以做到2us左右。为了缩短ts,GTR在制造过程中采用的工艺就决定了它的β是做不大的。超大电流的GTR即使4级达林顿也只能做到80左右。β越大,少子寿命就越长,ts就越长。在未退出饱和区时,该GTR是无反应的,这就是为什么GTR末级抹平了音乐中的细节。β动辄上百未经特别设计的GTR,其ts已经长到足够大幅度抹平高音细节的程度。此外,GTR大小电流的β是不一样的,小电流时更高,意味着更容易进入饱和区。而且GTR的导通速度比关断速度快得多,自行想象会带来多大的问题。在电力电子线路例如开关电源里应用GTR,驱动电路是要配备强力反向抽取少子的电路的,如此手段用尽在开关电源里最好的GTR才能够做到ts=2us,功放的推动线路?那差远了。(自行百度下GTR的驱动电路)
因此,不同的厂家开发的音频用GTR,大信号指标差异是很大的。三肯管评价是冷艳,实际上它的细节还原较好,夹带了一些过冲的金属声,形成了三肯管特有的声音。道理很简单,请自行百度下三肯管(例如2SC3858)的PDF,可见它具有很短的ts。三肯是做电力半导体出身的,它的管必然也是按照GTR规范去设计制作的。而东芝不干这行,东芝管例如2SC5200,连ts这个参数都没有,如何不“温暖细腻”啊?高频管和高速开关管的概念还是不一样的。
看官可以自行实验下,取消大环路负反馈,末级改为简单的射随输出,那么不管哪种GTR,声音都不会有大差异。当然阻尼系数也会惨不忍睹。不过可以找低音很少的人声和民乐来实际测试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