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5-30 16:08:33
|
|阅读模式
这是十多年前写的文章,现发在此,与各位共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晶体管声探源
通常评价功率放大器质量的技术参数有:幅频特性曲线,额定输出功率,噪声电平,谐波系数,输出阻抗等。上述参数是基于一个延续已久根深蒂固的准则:为了理想地再现声音,放大器在所有音频范围保障均匀地放大正弦信号,而谐波失真小于给定的指标,没有谐波和互调失真,不增加新的频谱分量。现代的晶体管音频放大器能满足上述参数最严格的测试,有的参数指标甚至远远超过电子管放大器,但从听众的主观评价上仍然感到存在音质上的不足。客观测试同主观感受之间的差异如此明显,研究这种现象,引出在晶体管音频功率放大器中一种特殊形式的失真--动态失真的概念。
一、从“晶体管声”谈起
晶体管与电子管的音频放大器在声音情调上的差异早就有评论,在使用高保真音频装置时,往往发现某些晶体管放大器与电子管放大器相比不能保障音频质量,在重放声音的自然性方面让人感到存在某些缺陷,被人称之为“晶体管声”。在涉及日常生活的无线电设备中,晶体管放大器几乎完全排挤了电子管放大器,而在“发烧级”的高保真音响设备中,至今仍广泛地采用电子管放大器。
发烧友在谈及各种音频放大器之间的音色区别时,经常用“松香味、金属味”、“通透、干硬”、“温暖纯厚、冷艳清丽”之类的词语来形容。然而,这一类的评价,虽然从字面上很好听,但细究之下却是华而不实捉摸不定的,纯粹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往往会因人而异,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明确划分其界限。只有具体的技术参数才能客观地反映放大器的工作特性,那么,为什么发烧友们以及专业的音响技术人员不用放大器指标上的差异来作定量分析,而仅仅是含糊地用“晶体管声”“电子管声”来描述呢?其原因说起来很简单,也很让人困惑:我们长期以来用于评价放大器音频质量的技术参数不够完全,无法准确反映晶体管与电子管放大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特性差异。
图1所示传统的稳态的谐波和互调失真测量(谐波失真测量通常用1KHz或其他单一频率的正弦波信号)对一个音频系统并没有给出全部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信号如音乐信号时。国外曾有人用频谱仪分析对照几种专业的晶体管和电子管放大器输出信号的频谱,测量TIM(瞬态互调失真)指标,研究组合的成分。当提供放大器输入端具有相同幅度的频率3.18KHz和15KHz信号,保证输出功率低于额定值3dB。测试结果证明,晶体管放大器输出信号频谱中谐波成分相当大(一直到11次谐波),而在电子管放大器中则不大于5次谐波。这种情况本身已能够影响主观的声音感觉,除此之外,当信号电平增加时,晶体管放大器的失真比电子管放大器增长更剧烈,其频谱成分这时相当地丰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