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opydoo
发表于 2024-7-16 19:13:46
JHXC 发表于 2024-7-16 17:18
就是采用一只三极管组成的恒流源,利用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恒流特性实现LED或稳压管的测试,整个电路类似 ...
如果只是用来测发光管或者稳压管,用一两只 JFET 加一只电阻组成的恒流源不是更简单方便吗?
JHXC
发表于 2024-7-16 19:18:31
本帖最后由 JHXC 于 2024-7-16 19:35 编辑
scoopydoo 发表于 2024-7-16 19:13
如果只是用来测发光管或者稳压管,用一两只 JFET 加一只电阻组成的恒流源不是更简单方便吗?
JFET
你说的对!不过几十年前,JFET的获得没有双极性三极管容易。:)
彩色CRT电视机普及后,双极性高反压三极管才逐渐普及应用,大功率 JFET 在电视机上使用差不多在十多年之后。记得当时14寸彩电用的开关管或行管,差不多是30-50元一只(84年左右)。彩电大功率 JFET的使用,是随着开关电源不断的改进才应用,在以前一般设备上极少看见。
现在JFET的应用满大街了,而双极性三极管使用反而减少。
MT4S301
发表于 2024-7-16 20:09:29
scoopydoo 发表于 2024-7-16 19:13
如果只是用来测发光管或者稳压管,用一两只 JFET 加一只电阻组成的恒流源不是更简单方便吗?
两个IDSS不同的JFET共源-共栅连接,低频输出电阻特别大
https://www.semitec.co.jp/products/crd_s_series/
scoopydoo
发表于 2024-7-17 01:02:16
MT4S301 发表于 2024-7-16 20:09
两个IDSS不同的JFET共源-共栅连接,低频输出电阻特别大
https://www.semitec.co.jp/products/crd_s_seri ...
小日子果然是不走寻常路,啥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整个专用的 ...... :lol
scoopydoo
发表于 2024-7-17 01:05:21
刚才又试了一下 R6243 设置成 IS 模式,赶脚和 VS 模式下的结果没啥区别。
然后又把吉时利 220 搬出来了,直接设置成 20mA,电压限制 50V,专业的电流源果然不一样,除了开关闭合瞬间以及抖动造成的很窄的毛刺之外,电流控制得非常好。
scoopydoo
发表于 2024-7-17 01:17:37
该测得基本都测了,剩下一些杂七杂八得电源就不一一测了,大同小异。最后来一张作案现场的照片作为纪念!:lol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24-7-17 13:15:46
没研究过CCCV,感觉小鬼头说得挺有道理的。我理解,负载开路时,电压上升到CV闭环,然后定压输出。此时电流环开路了,电流环给出的控制信号饱和到极值(虽然不起作用)。接负载后,电路从CV状态切换到CC状态,但是CC环路从极值调整到设定值,显然需要时间。
当然,电源输出端口的并联电容的瞬时放电也是个烧LED的重要因素。
washu
发表于 2024-7-17 14:24:22
scoopydoo 发表于 2024-7-17 01:17
该测得基本都测了,剩下一些杂七杂八得电源就不一一测了,大同小异。最后来一张作案现场的照片作为纪念!:l ...
大湿我发现一件事,就是你的 6161 脑门上写着我是 Current Source,而 6120...
它脑门上写的是 DC Standart :'(
washu
发表于 2024-7-17 14:49:35
量子隧道 发表于 2024-7-17 13:15
没研究过CCCV,感觉小鬼头说得挺有道理的。我理解,负载开路时,电压上升到CV闭环,然后定压输出。此时电流 ...
是的,就是这个意思:CC 运放饱和了,所以它重新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要更长的时间,这个时间比从两个 CC 值之间变动长得多。
我再仿真了一下 42 楼的简化 CVCC 电源,用两个电阻作为负载切换,第一个情况,两个都是在 CC 状态内阶跃切换
显然这个切换不会导致从更高值电阻(此时电源端子电压较高)切换到更低值电阻时,更低值电阻两端会出现之前的“过压”。
而如果是从一个 CV 状态切换到一个 CC 状态
就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维持之前 CV 电压的时间。39 楼说的“一接上负载,就等于由原来的cv误差放大器控制,变成由cc误差放大器控制。这个切换过程是很快的”,这个应该指的是二极管的响应时间,它是很快的;然后后面“但是,对于cc误差放大器来说,他接收到的输入信号是一个突变的信号,即相当于阶跃信号,他对这个信号的响应,取决于他整个负反馈系统的特性”,这里就涉及到饱和运放重新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是不是要更长时间?我说的“在这两个状态之间转变显然需要不太短的时间”,指的是两个加在一起的时间 :lol
washu
发表于 2024-7-17 14:55:52
小鬼头 发表于 2024-7-16 16:57
...按照我的理解,晶体管恒流源与稳压电源的cc功能在此的响应速度,还要受SR性能的影响:简单晶体管恒流源,要获得SR=1000V/us的性能也不是难事,而稳压电源的cc误差放大器,所用运放的SR通常是1V/us级别。
上楼,用 TL072 仿真了从一个 CV 负载切换到 CC 负载,运放会懵逼个几百 us :D
不知道这是运放特性导致还是压摆率导致,特别找了个号称 3600V/us 的运放
结果:
1、它不懵逼,直接切过去了
2、速度和简单三极管恒流源响应仿真差不多 :lol
那么,用这种高速运放做电源的话,劣势是什么 :o
scoopydoo
发表于 2024-7-17 18:51:00
washu 发表于 2024-7-17 14:55
上楼,用 TL072 仿真了从一个 CV 负载切换到 CC 负载,运放会懵逼个几百 us
不知道这是运放特性 ...
老湿你花了这么多力气研究它,不如再接再厉,勇敢地往前面再迈一小步,接受俺的建议,自研源表吧!
MT4S301
发表于 2024-7-17 20:12:17
washu 发表于 2024-7-17 14:55
上楼,用 TL072 仿真了从一个 CV 负载切换到 CC 负载,运放会懵逼个几百 us
不知道这是运放特性 ...
高速运放的DC精度一般而言不及低速精密型(但应该有兼顾DC性能的高级型)。3600V/us可能是个电流反馈拓扑,DC精度不知怎样。
一般4148的反向恢复时间不到10ns,几百us的时间是运放内部晶体管饱和恢复时间。我曾经在运放输出和钳位管之间串3~10k电阻降低运放饱和深度,或许这里也可以加
高速高频运放另一个担忧是反馈路径的零极点频率比运放UGBW低,环路不稳定或自激
MF35_
发表于 2024-7-18 09:58:11
washu 发表于 2024-7-17 14:55
上楼,用 TL072 仿真了从一个 CV 负载切换到 CC 负载,运放会懵逼个几百 us
不知道这是运放特性 ...
归根结底就是电源的调整速度不够快,影响调整速度的是环路特性,负载存在大电容的时候会严重降低调整速度(有些电源输出端本身带有大电容),运放的带宽也压摆率也影响调整速度
如果使用高速运放,主要是问题是直流参数不好,因为高速运放本来就是为交流信号设计的,为了交流性能在设计上就会牺牲直流性能,比如温漂大、LF噪声高,这些都对直流电源非常不利。而且高速VFA一般内部都是经过补偿的,环路设计比较困难(为了迁就内部补偿一般要求特定范围的环路参数),CFA也是如此,环路参数可选的范围比较窄。而作为电源,环路中必然是有个调整管的,这又增加了环路的复杂性
所以用高速的运放设计电源,设计比较麻烦,考虑的问题更多,而最主要的是直流特性不好
小鬼头
发表于 2024-7-18 10:49:16
站在电路运作规律和电源设计取向看:
1、具有cvcc功能的稳压电源,他首先要照顾cv的应用需求,因此,会把cc应用需求放在次一级位置。仅是把他在cv应用场景下的限流措施来对待,不考虑现在这种容易烧LED的情形。
2、这些稳压电源,其拓扑是射随器形式的输出级。这种电路在闭环后,带电容性负载时容易出问题(容易自激)。为了提升带复杂负载的能力,这些电源先安排一只大容量的输出电容,并按此来做好高频稳定性的设计。这样,即使带不利于高频稳定的电容性负载时,负载特性上的变化也不会过大,原来留出的稳定性裕量足以应付。
3、如果这种电源不预先安排大容量的输出电容,那么,他将会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1)假如按电路自身的特性来做高频稳定性的设计,那么,带电容性负载时就容易出问题。
(2)假如按最差的负载情况来设计,那么,他带复杂负载能力跟前者相差无几,但cv的瞬态输出能力(高频输出内阻)会比前者差。
4、如果优先照顾cc的需求,那么,就要按第3点来设计。这样一来,或是cv容易出问题(带复杂负载时),或是比竞争产品有劣势(瞬态输出能力变差)。
5、要解决上面的矛盾,可以把cv、cc分开来安排电路,但这样的电源,成本会急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