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C8864 发表于 2024-1-1 14:35:03

a_fu 发表于 2023-12-31 16:16
常老师,一直很敬佩你。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也喜欢自绕中周,由于购买的磁芯磁帽有大小,导磁率也不一致 ...

理论上,变压器的电感比等于圈数比的平方,圈数比2:1,则电感比4:1,但实际中还受效率、单端输出变压器磁隙,中周磁帽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虽有出入但不会太大,如若不对、欢迎指正。实际绕个中周测量一下就明确了。

a_fu 发表于 2024-1-1 15:16:26

WMC8864 发表于 2024-1-1 14:35
理论上,变压器的电感比等于圈数比的平方,圈数比2:1,则电感比4:1,但实际中还受效率、单端输出变压器 ...

我也是在这两者间迷糊,这抽头位置是按电感量的比值还是按圈数的比值?但如果按电感量的比值,比如原线圈抽头两侧电感量比是4:1,则圈数比就是2:1,新绕线圈也按电感量4:1来算,圈数也是2:1,实际还是圈数的比,所以一直是按原成品中周的圈数比来计算新绕线圈的圈数比,不知道我这么算对不对?

a_fu 发表于 2024-1-1 15:20:29

当然按这比例,新绕线圈与成品线圈之间性能肯定有区别,就象你说的各种因素,但传输比例应该大差不差,有点区别只要不是太大,应该不会明显影响总性能,就象常老师说的,影响的因素很多,互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4-1-2 06:32:18

   自绕中周确定匝数的相关参数的测量:
   有了中周匝数的计算公式,但无法测出影响匝数比的相关参数,是不会得到最佳的匝数比的。业余条件下,没有相关的测量工具,很难准确测出影响匝数比的参数,我是采用自制的测量工具测量的,虽说很难保证测量精度,但对业余制作来讲,长了眼睛,虽说看得模糊一些,但毕竟看出大概,接近最佳参数。
    1、中周总匝数的获得:
    由于自绕中周,购买的中周框架套件的磁导率、磁芯结构、尺寸等会与过去的中周框架存在差异,不能绝对套用过去商品中周的匝数。较简单的办法是按照商品中周的总匝数据初步绕制,然后测量电感,若电感值与计算的不符,可以通过计算求出错需的匝数,计算方法是:计算的电感值除以实测电感值再开方得到比值,通过所需匝数比实际绕的匝数等于开方后的比值,求出所需总匝数再重绕,就完成了。

   2、通过扫频仪测量中周的空载Q值,算出R0
按商品中周绕制匝数比,为了减小测量工具对空载Q值的影响,扫频信号发生器要与中周弱耦合,检波探头采用高阻探头。见下列电路图:

检波探头:此探头具有大于200K的输入阻抗

    空载Q值计算方法,中周谐振频率除以幅频曲线下降0.7时的带宽得到空载值,如幅频下降0.7时的带宽为5KHz,测Q0=465/5=93。测出了空载Q值就可以求出R0=2ΠL×Q0=159.23K。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4-1-2 08:04:46

3、测量三极管的输出阻抗
   在电路中断开中周后面的三极管,将前面的三极管调到所需要的静态电流,如变频管Ic=0.4mA,这样可以认为给中周加上的阻抗只有前面三极管的输出阻抗,按着下面的电路图测量幅频曲线,根据通频带的数值求出三极管的输出阻抗

    按着上电路图测量9018,当Ic=0.4mA时,测得通频带为5.7KHz,此时Q值QL=465/5.7=81.6
RL=2ΠL×QL=139.72K。
最后求出9018在Ic=0.4mA时,输出阻抗是87.9K,与过去的资料一般高频三极管的输出阻抗在20K左右相差很远。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4-1-2 10:51:31

      按着上电路图测量3DG6,当Ic=0.4mA时,测得通频带为6.7KHz,此时Q值QL=465/6.7=69.4
RL=2ΠL×QL=118.8K。
    最后求出3DG6在Ic=0.4mA时,输出阻抗是36.14K,与过去的资料一般高频三极管的输出阻抗在20K左右还相差很多。



haolele123 发表于 2024-1-2 11:03:53

dabfxz 发表于 2023-12-30 15:08
很想知道有多少高手自己制作过中周?

买骨架,自己绕线,算不算

longshort 发表于 2024-1-2 11:08:22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4-1-2 10:51
按着上电路图测量3DG6,当Ic=0.4mA时,测得通频带为6.7KHz,此时Q值QL=465/6.7=69.4
RL=2ΠL×QL=11 ...

我覺得不必苛求晶體管輸出阻抗的確定值。事實上只要輸出阻抗大於中周抽頭定義的阻抗,中周的選擇性就可以保證。20K歐至30K歐是一個降低有源器件過多干預無源器件的合適區間,在中頻段幾乎適用於所有的晶體管。

再者,就晶體管本身來説,較小電流偏置下的輸出阻抗總是大於較大偏置下的輸出阻抗,就這一點可以更多關注LC諧振回路的諧振品質的變化更爲有用。

dabfxz 发表于 2024-1-2 12:20:20

haolele123 发表于 2024-1-2 11:03
买骨架,自己绕线,算不算

也算是自己制作吧。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4-1-3 07:00:08

   按着上电路图测量3AG1,当Ic=0.5mA时,测得通频带为8KHz,此时Q值QL=465/8=58.1
    RL=2ΠL×QL=6.28×586×10-6×58.1=99.48KΩ
    三极管变换到谐振回路的阻抗R=(R0×RL)/(R0-RL)=(159.23×99.48)/(159.23-99.48)=265.11 KΩ
    中周初级总匝数和抽头匝数是162和45,162/45=3.6,3.6的平方等于12.96
    三极管的输出阻抗Rc=265.11/12.96=20.45 KΩ
    锗管的输出阻抗与材料介绍一致。
   关于三极管输出阻抗的数据,不同的三极管输出阻抗差距非常大还是有些资料提供数据错误?面向工农兵联合设计一书中提供的3AG21三极管的输出阻抗在0.6mA时有500KΩ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4-1-3 07:14:19

    根据3AG46的y参数曲线,计算出当Ic=0.5mA时,输出阻抗等于20.8KΩ,输入阻抗1.5KΩ

aajzfa 发表于 2024-1-3 07:49:58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4-1-3 07:14
根据3AG46的y参数曲线,计算出当Ic=0.5mA时,输出阻抗等于20.8KΩ,输入阻抗1.5KΩ

学习了学习了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4-1-3 09:36:35

   4、测量三极管的输入阻抗
测量电路图:再次测量中频曲线,得到通频带数据,就能求出输入阻抗。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4-1-3 14:17:49

本帖最后由 changwanren 于 2024-1-3 14:18 编辑

四、对于中周与自绕我的几点认识
    自我认识,大部分是主观的认识,未必正确。
      1、关于中周初级抽头和次级匝数比,实现三极管的输入阻抗等于前级的输出阻抗,实现最佳传输效率。这个不必太苛求,只要不过低就可以。传输效率低一些,很容易通过其他途径弥补出来。
      2、中周初级总匝数和抽头比,影响选择性和增益的权重关系。当相关参数不变时,减小抽头匝数,会使增益将低,有载Q值增加,选择性升高。
      在实际调试中基本是在现有中周匝数比的条件下调试,没有几人改变中周匝数,只有DIY的业余爱好者,闲着折腾才干此事。
      在调试中,改变增益是通过改变三极管静态电流Ic实现的,在调试中,Ic变大增益变大,将Ic电流由0.3—1.5毫安变化,并没有增益变化的峰值点,会有最大稳定增益的自激点。当增益够用,选择性不足时,可以更换高放大倍数的三极管来获得选择性,也可以跟换配振电容,使中周磁冒调制再最底端再向上调半圈,得到谐振在465KHz频率上,获取最大空载Q值来提高选择性。
       3、对自绕中周的认识
      玩家追求不同,认识自然不同。初入“坑“者,能做响就非常高兴了。有人认为自绕中周,其性能无法赶上商品中周,没有自绕的必要。其实业余折腾并不是不是为了实际使用和生产产品,要考虑工时、造价、费不费力等因数。享受的是过程和做能达到的什么结果。制作很多个收音机的人,有几个用来实际收听的。
      中周可以买到成品,要折腾一个如红灯745收音机,高频线圈和本振线圈很难买到配套的成品,所以,自绕中周和收音机所需的各种线圈,会给你DIY收音机上一个台阶。

changwanren 发表于 2024-1-4 11:07:59

    中频是465KHz的中周配振电容小到140p,大到1000p,大多6管机采用配振电容200p,选取不同数值配振电容,对中放参数会有什么不同呢?我是这样认为的,不一定正确。
    有些资料上介绍,配振电容在470p左右,可以获取最大空载Q值。中放电路也是希望有较大的动态,扩大动态的手段:一是增大AGC的控制范围,二是提高中放电源电压,三是增大中放配振电容,当中放谐振回路电压相同时,配振电容大的谐振电流也大,谐振的最大电压受中放的电源电压制约,不能是谐振电压随意提高,谐振电流大,就能获取较大的功率。配振电容大,三极管的结电容变化对谐振回路影响就较小,AGC的变化对谐振回路的频率偏移影响就较小。但配振电容大,要求三极管具有较大的稳定功率增益,对三极管要求较高,所以,普通的收音机大多采用配振电容200p,是将就挡次较低的三极管。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闲谈中周与自我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