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034|回复: 12

实测PIN二极AGC,和反向AGC的失真率(多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6 01: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atexles 于 2016-6-26 02:33 编辑



  测试两种AGC电路的失真率,发现PIN二极管π形衰减器,明显优于普通三极管反向AGC。
不过限于实验条件简陋,数据可能不甚精确,仅供参考。


实验的9018晶体管,和HSMP-3814的PIN二极管。都是普通淘宝小店买的。我无法验证真假。


信号源使用YM8177A信号发生器。
频谱测量使用KC901H标量网络分析仪。

IMG_20160625_233625.jpg








实验的洞洞板电路正面。因为手头没有高频电缆和接插件。所用线材是普通的交线,和鳄鱼夹子。 所以信号损耗可能比较大。


IMG_20160625_233420.jpg







信号发生器输出90dBμV的信号(dBμV是电压单位,120dBμV是1V。90dBμV约等于31.62mV 。80dB约等于10mV)
没连接任何电路,直接用线连接到频谱仪。 红线附近是455KHz的信号,可以看到有些宽带的噪音,但没有455KHz的谐波。


IMG_20160625_233257.jpg






信号发生器输出99dBμV  ,直接的连接到频谱仪。 可以看到除了455基波和噪音,出现了明显的910kHz二次谐波。 这应该是仪器本身发出的。  另外信号发生器最大只能输出99dBμV的信号。所以实验没有测试更大信号。


IMG_20160625_233311.jpg




电路图和制作实物

IMG_20160625_235612.jpg

   图片上部,是测试的PIN二极管π型衰减器电路图。(实际电路有修改,不过修改的是直流馈电部分,故对高频性能应该没有明显影响),通过电路的VC端电压控制增益。

图片下部是测试三极管反向AGC的电路。采用9018三极管,通过电路的VC端电压控制增益。 另外需要注意以下2点。
1  因为考虑三极管宽带放大的自激问题,所以发射级负载电阻设计成3欧,这样三极管的电压增益小于1,所以避免了自激。
2  因为三极管输入阻抗过高,随着AGC变化,大约在500欧,到5K欧之间。 而仪器的输出阻抗只有50欧。所以如果直接连接, 远没达到正常噪声匹配。所以在三极管前面,安装了了一个不带谐振电容的中周,代替宽带变压器。  实测变压比在三四倍之间。基本实现了阻抗匹配。




下面测试三极管的失真(455KHz)





输出70dBμV信号。 可以看到2种AGC电压下,三极管输出幅度产生变化,都没有产生失真。

IMG_20160625_231319.jpg
IMG_20160625_231415.jpg





输出80dBμV信号。 在较大工作电流下(8V电压时,三极管集电极电流5mA)三极管产生了910KHz的二次谐波失真。通过调整电压,加大了衰减量后,失真比例就大幅上升。


IMG_20160625_231449.jpg
IMG_20160625_231507.jpg




输出90dBμV信号。三极管产生了丰富的失真,有强烈的三次和四次谐波。加大衰减量后,失真比例上升。


IMG_20160625_231533.jpg
IMG_20160625_231554.jpg



输出99dBμV信号. 失真更强烈。

IMG_20160625_231633.jpg
IMG_20160625_231654.jpg




小结: 三极管反向AGC的输入极限是80dBμV左右。 而且此时为了加大衰减,就要减小一些工作电流。失真比例会明显上升很多。


   一般来说,二次谐波的危害不是很大。三次等谐波产生的干扰,会临近有用信号,或者就落在带内。用中周难以滤除。
   比如2个强信号相距20KHz,这样在他们频率上下20KHz处都有三次谐波干扰。有N多强台,就有N的平方干扰。所以三次谐波出现的时候,也就是收音机出现临台啸叫,串音,等干扰的时候。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02: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texles 于 2016-6-26 02:14 编辑


实测PIN二极管π形衰减器失真(455KHz)




信号发生器输出70dBμV的信号。在各种衰减量下,都没有失真。

IMG_20160625_232335.jpg
IMG_20160625_232414.jpg
IMG_20160625_232442.jpg




信号发生器输出80dBμV的信号。在各种衰减量下,都没有失真。
IMG_20160625_232507.jpg
IMG_20160625_232530.jpg





信号发生器输出90dBμV的信号。 可以看到出现了910KHz的二次谐波干扰,不过加大衰减两,谐波很快就淹没于底噪之中。
IMG_20160625_232702.jpg
IMG_20160625_232720.jpg
IMG_20160625_232734.jpg
IMG_20160625_232809.jpg






信号发生器输出99dBμV的信号。有明显的910KHz二次谐波。加大衰减量后,455KHz基波和910KHz谐波同样缩小。 几乎见不到更高频的谐波。

IMG_20160625_232851.jpg
IMG_20160625_232910.jpg
IMG_20160625_232929.jpg
IMG_20160625_233024.jpg







小结:
PIN二极管的强信号承受力好,失真小。  在增益巨大调整的过程中,都没有增加失真。
另外他的增益变化范围也很大。轻易超过了50dB,超过了我的仪器测量的范围。 据文献说,可平滑控制接近70dB。



IMG_20160625_232636.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6 02: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调Vc的方法调偏流总感觉不太对劲,
楼主用示波器看一下波形应该能发现严重的削顶或切底失真,这应该就是谐波出现的原因。
即使最简单的AGC电路也不止10mV的动态范围。

作为对比,楼主为何不上PIN电路的测试结果?
赞赏楼主用实验来检验理论,但这个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和实际电路相差太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03: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texles 于 2016-6-26 03:42 编辑
jin9402 发表于 2016-6-26 02:28
通过调Vc的方法调偏流总感觉不太对劲,
楼主用示波器看一下波形应该能发现严重的削顶或切底失真,这应该就 ...



原来是图省事,也没想测太小的电流状态。
现在改成了如下的电路,发射极固定电压,偏压是单独可调。


IMG_20160626_030956.jpg







红色的发光LED屏,显示控制电压
左边万用表,显示发射极电流
变压用的中周是TTF-2-1.,没有谐振电容,本身的损耗较大。实测小信号变压比接近1:3.5。


可以看到,和以前测试的结果差别不大。失真似乎还更大一些。(可能是因为三极管的12V是从开关电源引入,开关电源的低频噪声增加了三极管失真? 在测试之前,我给开关电源附加了一个LC滤波。大幅减小了噪声,不过不够彻底,从频谱仪上还能看出低频有些残留的干扰)


IMG_20160626_030126.jpg
IMG_20160626_030220.jpg
IMG_20160626_030334.jpg
IMG_20160626_030415.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6 07: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ongshort 于 2016-6-26 07:45 编辑

99dBuV在50欧负载上的功率约6mW,相当于+7.8dBm,这个水准低了,估计还是工作点设计得太小,阻抗也不匹配,失真是意料中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6 10: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longshort 发表于 2016-6-26 07:43
99dBuV在50欧负载上的功率约6mW,相当于+7.8dBm,这个水准低了,估计还是工作点设计得太小,阻抗也不匹配, ...

7.8dBm对于LNA来说已经不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6 10: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latexles 发表于 2016-6-26 02:12
实测PIN二极管π形衰减器失真(455KHz)

为楼主的测试点赞。
另外,频谱仪的动态范围远不止你说的50dB,一般都能超过100d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6 10: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sj055xy 发表于 2016-6-26 10:22
7.8dBm对于LNA来说已经不小了。

这里说的是衰减器,而不是低噪声放大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6 10: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longshort 发表于 2016-6-26 10:24
这里说的是衰减器,而不是低噪声放大器。

三极管反向AGC难道不是LNA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6 11: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实测,赞楼主!

在今天PIN二极管普遍生产,且容易获得的条件下,应该用PIN二极管来替代原有的AGC方式了。

另外,楼主能不能试试遥截止电子管的AGC情况,比如6K4电子管的。一直没看到这类电子管在AGC情况下失真,或者说是频谱的测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6 11: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ongshort 于 2016-6-26 11:22 编辑
sj055xy 发表于 2016-6-26 10:43
三极管反向AGC难道不是LNA吗?


从增益的角度看,衰减器小于等于1,而放大器大于等于1。

所以衰减器用于ALC,而放大器用于AGC。

再回答您的问题:三极管反向AGC可以是LNA,也可以不是LNA,这跟我说的衰减器与放大器的区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当然,我并不反对把AGC用于衰减器,也不反对把ALC用于放大器。至于LNA,在这里其实无关紧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6 11: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的实验!

不过,楼主的实验需要作一些改进。 比方说,测试传统AM收音机AGC电路,建议组成一个完整的中频放大器,当然要包括AGC电路部分;测试PIN管,可将PIN管组成的衰减器插进AM中放电路的前端,如果能够将检波之后的电压进行变换处理之后加到PIN管电路最好。只是这样一来,电路就有点复杂。

反向AGC与采用PIN管控制的电路,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输出端看,都是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信号,当然不能有过大的失真。从原理上看,PIN管优于反向AGC,虽然这两种方式都会有失真的诱因,但是反向AGC控制下的三极管造成失真的因素太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6 11: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算是给坛友发福利了如果可能,最好按照实用的AGC电路来测试,包括电路结构,信号大小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5-9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