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收音机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454|回复: 43

超外差接收器与调频广播的发明人——阿姆斯特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0 19: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姆斯特朗(Armstrong  Edwin Howard,1890.12.18~1954.2.1)美国电机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十几岁时读到马可尼发明无线电的故事,不到二十岁,便制成了无线电发射器并用它发射信号。后来去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研究,1913年取得电机工程师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姆斯特朗对发现飞机的方法产生兴趣,当时的做法是通过飞机的声波来探测,阿姆斯特朗相信探测点火系统的电磁波,也许更灵敏而有效。但是由于这种波的频率过高而不易接受,他发明了一种电路,先降低频率然后加以放大,称为超外差式接收器。由于其研制成功较晚,没有在一战中发挥作用(二战时用于雷达),超外差式接收器可以用于接收任何无线电波,使用非常简便(老式直放收音机有多个调谐回路,调谐十分复杂),使广播收音机大大普及。
    1934年阿姆斯特朗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电机工程学教授。为了解决调幅广播天电干扰问题,经过6年研究于1939年他发明了用控制载波频率的变化来传输信号的方法,这就是调频,写作FM。调频广播在二次大战后流行起来,特别是用于高质量地传输音乐节目,也可以用于电视的伴音系统。1954年2月1日,阿姆斯特朗自杀身亡。
                                                    ——据《古今科技名人辞典》缩写。
     
发表于 2016-1-22 20: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我们中国家庭在科学技术的研究空间太小了,大人都是为孩子上个奥数,弹个钢琴,请个家教等等,花什么钱都行,那个家庭给孩子搞个实验室,难啊!就连我们爱好这些人,在家想搞个工作室,还要和老婆大人商量来商量去,也未必成,哎!可悲啊!愿我们中国人早日重视科学,从孩子入手培养,中国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很多的象阿姆斯特朗的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3 08: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位科学家俺都不知道,只知道六界环法自行车赛冠军得主的阿姆斯特朗。确实中国人的科技空间很有限,看外国人科技制作方面的网站就有繁花似锦之感,我们在国内就不知道外国的发烧友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09: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权的学生 发表于 2016-1-20 21:45
以前在程权叢书中学习过。

本人只是抛砖引玉,解放后,由于对苏一边倒,科学技术也被打上政治烙印,很多事情不了解真相。希望老人们多介绍一些这方面知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19: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128032949qq 发表于 2016-1-20 19:32
真没多少人知道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我国,知道程权和冯报本的人远比阿姆斯特朗多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19: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权的交流超外差收音机一书里面介绍了一些此君事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20: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埃德温·阿姆斯特朗是如何被大公司毁掉的

       他是谁:埃德温·阿姆斯特朗(Edwin Howard Armstrong, 1890-195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工程教授,一个无线电狂热分子。没有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无线电调频广播。但在生命最后的20年,他却深陷专利纠纷官司,以悲剧收场。
  好奇心:很多人说“上帝未必眷顾所有天才”,这其中被遗漏的一定包括阿姆斯特朗。但这与上帝无关。这是一个天才被大公司扼杀的故事,或者是大公司如何与天才和好奇心为敌的故事。
  在今天,无论何时,当我们打开收音机听音乐,当消防局队长指挥救援,当车辆调度中心呼叫出租司机,当宇航员和地面控制人员交谈,当军官发出撤离命令的时候,调频无线电技术无处不在。像许多技术一样,调频无线电从发明到利用、普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是由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努力得来的。
  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埃德温·阿姆斯特朗 (Edwin Howard Armstrong) ,1890年出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他被后人所熟知,不仅仅因为他是个无可救药的无线电理想主义者,发明了调频无线电技术,也是因为他和好友同时也是敌人戴维·萨诺夫 (David Sarnoff)长达40年的对抗,以及他生命悲剧性的结尾。
  一切还要从无线电的历史说起。所谓的无线电,指的就是电磁波的传播,麦克斯韦 (James Clerk Maxwell)最早在《电和磁》一书中预言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并系统地提出了电磁场理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无线电之父”,那是1873年。
  15年后,物理学家赫兹 (Heinrich Rudolf Hertz)用实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论证;1901年,意大利的马可尼 (GuglielmoMarconi)将无线电波信号传递到了3700公里外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当时这项新技术震惊了世界。5年后(1906 年),费森登 (Fessenden)首次用调制无线电波发送音乐,实现了人类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实验。但受发射机调制技术不成熟的限制,无线电广播并没有迅速推广开来。
  在后辈科学家们的努力下,真空二极管和三极管被发明出来了,它们被应用在各种类型的无线电收发报机中,自此,无线电广播进入实用阶段。这时就轮到阿姆斯特朗登场了。
  阿姆斯特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说他是个物理天才也不为过。十几岁的时候,受到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越洋无线通信的鼓舞,他在家里制作了许多无线电装置,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学习。
  在工学院时,他研究三级管并设计反馈电路,这个系统可把信号放大上千倍。1914年,阿姆斯特朗获得了“振荡电路”专利——振荡电路在不增加发射台功率的前提下,能使得信号达到更远的距离,这项技术为无线电广播的辉煌提供了重要基础。除了震荡电路,这位天才的科学家还在1912年前后发明了再生电路、超外差电路,1951年,在他已61岁的时候,还发明了超再生电路。
  年轻时的电路研究让阿姆斯特朗认识了萨诺夫,作为无线电广播商业化的提倡者,萨诺夫恳请阿姆斯特朗把电路带到自己的公司进行研究,两人性情相投,很快成为好友。
  在这里,要介绍下戴维·萨诺夫这个人。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这个在 9 岁的时候还不会讲英文的人,在 39 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英语世界最伟大的推广者。从名字大约可以猜出他是俄裔,在结识阿姆斯特朗的时候,他已经是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老板。在美国公司界,他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可以用来诠释美国梦、文化融合、天才等各种高大上的概念。但是,另一方面他也集扼制天才、垄断、雪藏技术、巧取豪夺等恶行于一身。
  这么说吧,戴维·萨诺夫创造了美国无线电产业的繁荣,但是如果没有他,可能会更好一些。
  回过头来说倒霉蛋阿姆斯特朗,他不但不知深浅地喜欢上了萨诺夫,而且还爱上了萨诺夫年轻活泼的女秘书明尼(Marion Mclnnis),那时明尼22岁,比阿姆斯特朗小十岁,阿姆斯特朗很快陷入爱河,1923 年5月份,阿姆斯特朗两次爬上Aeolian Hall (风堂)的天线塔塔顶向明尼求婚,明尼答应了。但爬天线塔的行为激怒了萨诺夫,当然,他们二人的矛盾远不止于此。
  真正的矛盾核心在于一项无线电传输的新技术,调频无线电(FM)。做研究的时候,萨诺夫邀请阿姆斯特朗为调幅无线电设计一个功能,以消除调幅无线电的天电干扰和声音畸变。但阿姆斯特朗却阴差阳错,发明了FM。
  相较于调幅无线电(AM)而言,FM 更为优越。但这项技术却让萨诺夫大为不悦——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撼动美国无线电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为了保持垄断、维持自己的王者地位,萨诺夫将FM技术雪藏了起来。
  萨诺夫说服了联邦通信委员会,让委员们相信调频技术可以改良调幅技术,但还需要很长时间。于是,联邦通信委员会禁止商业调频广播的运作,并限制调频技术的实验研究。 (后来,他又做了一次同样的事,就是把彩色电视技术雪藏了几年……你就知道,这个人可不是白白被称为“沙皇”的。)
  自己发明的技术被雪藏,阿姆斯特朗当然不服,他选择起诉,开始了长达20年的专利诉讼。在这过程中,明尼一直支持着她的丈夫,直到1953年感恩节,两人因为官司产生了激烈的争执,明尼愤而离开。
  因为热爱无线电,阿姆斯特朗好像特别喜欢“高”,参加一战、做飞行上尉时,他常从战场上来回穿梭,高举着他的无线电测试系统;为了追求明尼,他曾爬上无线电发射塔表达爱意。
  1954年2月份的这天,是发现调频技术20年纪念日,埃德温坐在他位于 13 层的公寓里,本应喝上一杯的。但是这些年,他因捍卫调频制倾家荡产,身体也不太好。他穿上大衣,戴上围巾和手套,拉开窗户,爬到了窗外。
  纽约的这个冬天好像比往常的都要冷,他站在高处,有些累了。在曼哈顿这个普通的夜晚,他纵身跳了下去。
  直到最后,阿姆斯特朗也没有见到FM 技术被应用的那一天,而美国无线电公司却一路发展,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著名广播电视公司NBC 的前身。在今天,仍有许多人相信,调频无线电技术尚未物尽其用,更多的技术在等待后人探索。
                                                                                                                      来源: 好奇心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20: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时候的埃德温·阿姆斯特朗

年轻时候的埃德温·阿姆斯特朗

年轻时候的埃德温·阿姆斯特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20: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埃德温·阿姆斯特朗
0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20: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埃德温·阿姆斯特朗在巴黎的实验室
0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20: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年设计的模型之一
0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20: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逐渐发展变化的模型
00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21: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在程权叢书中学习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22: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生机也是他发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 11: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 13: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老大哥的时候知道  波波夫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 17:07: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发明,到现在还未有超越。手机、雷达、卫星仍是超外差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矿石收音机 ( 蒙ICP备05000029号-1 )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005号

GMT+8, 2025-5-5 2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